宋魚水:接近民眾是一種幸福
概述:剛過去的2010年,對宋魚水來說有些不同尋常。2009年11月末,宋魚水開始主管海淀區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工作,這是一個更貼近老百姓的位置。 “不接觸民事案件就不知道中國法治有多難”,從事法官工作22年的宋魚水不免感慨,“我從來沒有感受到有如此多的當事人面臨如此多的問題。我接觸到這個群 體以后,感覺到我們在人的建設上,家庭的建設上等等方面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宋魚水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副院長,第十一屆全國青聯常委
剛過去的2010年,對宋魚水來說有些不同尋常。2009年11月末,宋魚水開始主管海淀區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工作,這是一個更貼近老百姓的位置。 “不接觸民事案件就不知道中國法治有多難”,從事法官工作22年的宋魚水不免感慨,“我從來沒有感受到有如此多的當事人面臨如此多的問題。我接觸到這個群體以后,感覺到我們在人的建設上,家庭的建設上等等方面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由于是初次接手民事案件,需要深入了解情況后對案件做出科學分析,宋魚水盡量親自接待當事人。“哪有案件不難的?民事案件的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被難嚇倒”。面對重重的困難有的人退縮了,但也有人在困難中痛下決心,那就是改變。宋魚水表示,民事案件之所以對她有巨大的吸引力,是因為她下定決心用法律為社會盡力。
“從社會進程的角度審視民事案件,民事案件之所以難處理是因為我們仍屬于發展中國家,很多人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宣告失敗、不具有競爭力、不能經營家庭、甚至沒有繼續生活的勇氣,在面對大災大難時心理承受能力不夠,先被自己打垮了!處理民事案件的法官不僅要有極強的同情心,還要有遠大的法治理想,要堅信法律能夠解決社會問題并不斷嘗試,在大量的案件中尋找成功的解決方案。”
關注農民工群體
德國法學家拉德布魯赫曾說過:“法官的職責不是實現法律,而是實現公正。”宋魚水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每一位卷入糾紛的當事人都渴望公平、期盼公正。法官只有在心中架起一座公正的天平,才能將案件中最棘手的問題予以化解,從而取得更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在很多當事人眼中,宋魚水這個名字,就意味著司法的公正,她對中低收入人群一直特別關注,尤其是農民工問題,主管民事工作后,宋魚水有機會更廣泛地接觸這個群體。對此她進行過深入的研究,閱讀了大量的書籍。
“我認為農民工是一種文化,是城鄉文化的載體,他們本來就具有農民樸素、真善美的一面,真誠善良,他們到城里來,如果能讓他們感受到很陽光的東西,他會有一種博愛和被愛的感覺,同時也有一種能力的提升。如果改變了一個人一定會輻射到他身邊的一群人,他們回到農村或者留在城里,都會改變整個社會普通人的形象,包括外在的形象,從服飾到內心的修養,那么他回農村帶去的是一個人素質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變化對整個農村社會的傳導,是非常有普及作用的。所以我覺得要想改變中國必須改變農民工,或者改變中低收入的人群。這個改變最好的路徑就是改變農民工。”
2010年在宋魚水審理的眾多案件中有一個案件讓她感觸深刻,也引發了她對農民工二代問題的思考。這是一起關于農業承包合同糾紛的案件,作為主管民事案件的副院長,宋魚水多次親自接待當事人夫婦,由于他們方言口音重,文化水平不高且性格極度偏激,給宋魚水與他們的溝通帶來了很大障礙。為了了解情況,宋魚水多次去到當事人所在的鎮子。經過幾次調解,從開始的言語無法溝通,到能夠幫助解決他們的問題。協調完案件后,當事人夫婦又向宋魚水提出了一個請求:讓法院幫忙解決孩子在北京讀書的問題。
這確實非常困難。夫婦倆帶著孩子到北京來見宋魚水,宋魚水跟孩子攀談了幾句后問孩子:“你喜歡上學嗎?”孩子肯定的回答以及渴望的眼神深深的觸動了宋魚水的心。那一刻,盡管她知道這不屬于法律能解決的范疇,但她決定,一定要想辦法滿足孩子讀書的愿望。“一個法官一定要從社會的角度去思考整個法律體系的建設,建設意味著法院解決不了的問題,就要從社會上找路徑去解決,在沒有具體的路徑可以解決的情況下,我們就要擔負起來。”
宋魚水更深入地分析認為,這個案子最本質的問題不是為了給當事人解決一塊地的問題,而是關系到孩子將來讀書和工作的問題,孩子的問題解決了,這個家庭就幸福了。“農民都有他的兩面性,如果他沒有知識、沒有文化,當他走投無路的時候,他是非常鬧騰的。但是當他看到孩子有出息,或者是有希望把他培養出來的時候,他會傾家蕩產的培養他的孩子。”后來,宋魚水請求當事人的家鄉,河北省婦聯的幫助,加上夫婦倆自己的努力最終解決了孩子的讀書問題。
農民工二代在北京讀書的問題不容易解決,宋魚水做過調查,這批孩子中,真正想上高中的比例不大。“現在不想上高中的有一大批,那么想上高中的為什么不給他路徑呢?我覺得我們現在的知識,高中已經很不夠了,一定要想盡一切辦法讓愛上學的孩子有學上,然后再解決不愛上學的孩子的問題,讓他們愛上學習,灌輸他們用知識改變命運的意識。”
“通過辦理這些民事案件,我有特別深的感觸,這幾年我參加“兩會”很多人在討論怎么解決民工第一代的問題,是讓他們回到家鄉,還是留在城市?可是民工第二代怎么辦?第二代已經生長在北京了,我們是放任他們在社會上,任其像野草一樣的生長,還是說我們要去梳理他們?”
為普通人做事
“陽光”法官,這是當事人對宋魚水的稱呼。審判臺上的宋魚水,細致嚴謹,又耐心平和。她讓法律變得不再冰冷,而如陽光般,以無形的力量讓人折服。在海淀區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的8年,宋魚水和同事們創下了多個“全國首例”。“人民滿意的好法官”、“全國十大杰出青年法官”、“全國模范法官”、 “中國法官十杰”等等,一個個榮譽接踵而來。宋魚水說,接受榮譽時,她面對的是鮮花、掌聲,回到辦公室,當事人的眼淚和求助讓她清醒,“個人榮譽事小,職業榮譽最重。”她有一個愿望,就是“讓每個人聽到法官就豎大拇指,聽到法院就尊重,聽到法律就遵從”。
宋魚水留著一頭齊耳短發,個頭不高,臉上掛著親切的笑容。說話從來都是輕聲細語的,還不時的流露出點山東口音。在法庭上,宋魚水從來不會大聲的吼叫,用聲音來壓倒人,也不會用尖刻的語言咄咄逼人,她坐在高高的法官椅上神情專注,耐心傾聽當事人的陳述,不時輕輕點頭。然后,憑借自己深厚的法學理論功底和對社會生活的深刻理解,用當事人接受的方式,努力做到“辨法析理,勝敗皆服”,使法庭變成傳播法律知識的“生動課堂”,化解社會矛盾的“調節器”,這就是宋魚水的力量。
宋魚水出生在山東蓬萊一個偏僻的小鄉村。11歲那年,母親癱瘓在床,父親除了照顧母親,還要維持整個家庭的生計。作為家里最大的孩子,宋魚水早早就承擔起照顧家庭的重任,每天一大早就要起床給弟弟們做早飯,然后跑步到學校,開始一天的學習。上完課后,別的孩子都出去玩了,她還要上山打柴,挑水澆園。童年的經歷讓宋魚水更深地體會到了社會底層人群的生活狀態和追求公平的迫切愿望。在審理案件時,對待不同的當事人,宋魚水總能站在對方的角度上去考慮問題,因而多了一些寬容與理解。
1985年,宋魚水如愿以償地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她說,當時上大學動機很純,不是為了金錢,也不是為了以后能找到一個好工作,只是求知,想學到更多的東西。大學四年中,最令宋魚水感動的是,每一個農村來的學生都拿到了一份助學金,正是這份助學金讓她順利完成學業。宋魚水說,她是懷著深深的感激讀完大學的。
“對我而言,大學生活就是一個成長的階段,是一個不斷吸納的過程。”宋魚水笑得很坦然,“人不是非得先有目標才能做事情,當你不知道該怎么辦的時候,就敞開胸懷去吸納新的知識,去矯正自己偏離的行為。這樣你到了每個階段就會有一個飛躍,然后慢慢地長大。”
人們總是驚嘆,宋魚水在法庭上能夠把枯燥的法律條文解釋成生動的文字講給當事人聽。當被問及如何做到這點時,宋魚水笑著說:“法官在運用法條的時候要融會貫通,你應該知道理論研究到了什么深度,結合現實情況靈活運用。對于法學院的學生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學習法律更重要的是理解法律的精神。國家法律條文制定得已經比較完善了,在審理案件的時候,怎樣準確適用法條成了關鍵,如果不能理解法律的精神,就很難準確適用法條。”
“要將法條全部背下來是不現實的,但通過解決案件使當事人樹立法律觀念是能夠做到的。就像‘紅燈停綠燈行’一樣,應該讓大家知道遵守這個秩序能給大家帶來什么好處。”宋魚水認為,法學院的學生更應該博覽群書,把法律背后的東西融會貫通,而不是僅僅為了司法考試硬背一些條文。“為了考試看書和為了求知看書,效果是不一樣的。沒有真正理解的法條很快就會被遺忘,因而,最重要的是要樹立對法律的信仰。”
大學畢業后,宋魚水順利的進入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從當法官第一天起,宋魚水就給自己“約法三章”:不輕視小額案件,不輕視困難群體,不輕視當事人的任何權利。宋魚水還記得她辦的第一個案子,是為一個小販追討菜錢。這個小販起早貪黑給一家飯館送了一年的菜,一直沒拿到錢。臨近年根兒,他拿著付款協議冒著嚴寒一趟趟去索要,卻被飯館的人連推帶搡地趕了出來。
“那是一個寒冬的早晨,這個小販穿得很單薄,破舊的衣裳已經看不出顏色。盡管屋里很暖和,他還是微微發抖。”宋魚水回憶說,后來的案情調查發現,被告的飯館因為經營不善多次倒手,拿走小販菜錢的老板早就沒了蹤影。
“你先替前任老板把小販的錢還上。”宋魚水的話幾乎沒商量。現任老板急了:“前一撥人欠的錢算到我頭上,我冤不冤呀!”“你不冤。按照法律規定,你可以向過去的承租人追償。但是,你現在必須先把錢還上。”案件順利結案后,那個小販捧著薄薄一沓鈔票痛哭流涕。他告訴宋魚水:“我重病的妻子和上學的孩子都在等著這點兒錢。”
堅守工作的凈土
在宋魚水的理念中,一次不公正的判決可能給當事人留下一輩子的陰影,這種不信任的情緒是會蔓延的,最終將導致整個社會群體喪失對法律公平、正義的信仰。
面對贏得的榮譽,宋魚水仍舊平凡淡定。在她看來,“法律人要甘于寂寞,要始終保持一份內心的安靜”,這是法官的職業操守。二十多年來,宋魚水辦理的案件沒有一件裁判不公,沒有一件被投訴或者舉報。她沒有收過當事人一件禮品,沒有辦過一件人情案,也沒有一次利用庭長職務向審判人員施加過任何不公正的影響。
“我本人是堅定的廉政工作者,如果有人過問案件,我的回答是:工作是我的一片凈土,大家理解。其實,這是一種吶喊。過去的信訪案件多數是懷疑法官有廉政問題,現在的信訪案件開始出現為期待勝訴給予法官壓力的信訪跡象。當所有的當事人都認為不打個電話給法官,案件就不可能出現公正審理時,想想法官每年接到這樣的電話有多少?我們的法官年輕而有理想,當糖衣炮彈如此盛行時又能抵制多少?我能夠感受到法官的痛苦不堪,感受到一個法律人的掙扎。”
作為主管院長一年,雖然時間不長,但宋魚水對廉政問題有很深刻的見解,她說:“要想解決廉政問題,法官需要專業訓練,在各種模擬環境下訓練法官如何經受住考驗。同時,要從法律業務的角度研究廉政制度體系,基于問題提出管理方案。海淀法院不能犯廉政錯誤,要加強外部環境的應對和內部環境的治理,使海淀法院的先進性首先體現在公正性上。”
20年來,宋魚水覺得最大的收獲是她對當事人有職業感情。“與民事案件的當事人接觸,雖然很多當事人比較鬧,但我能從職業的角度愛他們,有的甚至讓我夜不能寐。我們這個社會雖然很復雜,轉型時期涌現出很多矛盾,總的來說,博愛才能解決問題,大愛必然有助于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有助于提升人民法院工作的氣勢。在抓隊伍的時候,我覺得標準只有一條:公正是法官永遠的追求,案件如此,隊伍建設也是如此。前方的路還很遠,但是我絕不退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