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6月10號,奧運圣火開始了麗江傳遞。美麗的麗江作為世界矚目的旅游城市,承載著文化傳承的任務,也留下了眾多游客的浪漫故事?;鹁娴牡絹砀c燃了古城的燦爛之火。眾多游客都滿懷激情為奧運加油,為中國祈福。
來自四川汶川災區13歲的張紫蘭和1996年麗江地震時出生的麗江納西族的和震生,高舉象征和平、友誼、團結、進步的奧林匹克圣火,攜手并肩開始了奧運圣火在云南夢幻麗江“燃情歲月,燦爛麗江”傳遞的第一棒。
然而就是這座瑰寶般的古城,卻有著傳奇的歷史和曲折的保護進程。
古城的重生
時光回至1252年,一位蒙古將軍忽必烈繞道進攻南宋,渡過金沙江占領了麗江。自此,麗江聞名天下。自此,中國南方著名的茶馬古道得以誕生。
1986年7月初,原云南工學院的建筑教授朱良文,帶領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建筑系的19名師生,前往麗江地區(注:2002年國務院批準麗江撤地設市)講習麗江納西民居課程。朱良文發現,小鎮上一部分先富裕起來的人家,正將木結構的傳統納西民居一一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鋼筋混凝土小洋房。
與民間大興土木相比,政府的拆遷工作更是“興師動眾”。政府不僅下發了“打通四方街”的紅頭文件,且拆遷指揮部也備齊人馬,只要一聲令下,四方街3.8平方公里內的民居將被夷為平地———目的只為一個:發展經濟。
“麗江有今日厚重,談何容易?”麗江地區建委主任楊世昌(音)對拆遷頓感沉重:如果打通了四方街,宛如在麗江古城的“心臟”切開了一條致命的口子。
于是,楊世昌找到朱良文,試圖挽救這座不可再造的古城。他們聯合給當時的省長和志強寫了一封“群眾來信”。
20多天后的8月14日,朱良文沒想到,他寫的信,省長竟然批復了。
和志強如是批示麗江縣政府:“較完整地保留麗江古城很有必要,這不僅是為了研究頗具特色的納西族民居建筑的需要,也是為了適應開放和旅游所必須?!?/p>
萬幸把麗江古城這塊“瑰寶”保存了下來。
大多數人第一次認識麗江,源于1996年2月3日,那場強度為7級的地震,造成當地死傷人數達到17366人,直接經濟損失高達40億元。
隨著地震后修繕工作的展開,如何保護古城的問題也接踵而來。
在修與不修中,政府內部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聲音。一部分人認為,地震把墻體都震塌了,索性拆了建新樓;而另部分人認為,不能拆,要修就要修成原來的樣子。爭論到最后,政府各部門意見最終達成一致,“恢復地震前的樣子”。
教授朱良文認為,“古鎮的美不在于大和華麗,要的就是傳統民居的古樸。在滿足社會大眾審美觀的同時,我們不能摒棄自己的傳統。”
但如何修繕,政府部門又遭遇難題。在廣泛采集建筑學界頗有名望的專家的意見后,“修舊如舊”的建議被采納:從維修材料到建筑上的花紋,乃至每棟受保護的民居、每棵樹、每塊石頭等都有保護規劃和平面圖、剖面圖,都要與原來保持一致,體現出古建筑“修舊如舊”的核心。
1997年12月底,麗江申遺成功,這個800多歲的茶馬古鎮,終于重獲新生。除了麗江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外,地處麗江腹地的“三江并流”也隨后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東巴古籍》被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麗江可能是目前全球惟一同時具有三項世界遺產的地方。2001 年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辦公室主任理查德?恩格哈博士,高度評價了麗江古城保護所取得的成績,認為其保護狀況在中國乃至亞洲太平洋地區已成為典范。
麗江立足于自身獨特而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與自然生態資源,通過科學保護和管理,并適度合理地進行開發利用,以古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帶動旅游發展,進而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
2007年麗江人均GDP達1.7萬元;
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超過60億元,10年增長了9倍;
居民收入中有13%來自于旅游相關行業;
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已超過50%,高于云南省39.4%的平均水平。
在保護與發展中,麗江已經讓兩者充分和諧。
文化造就麗江之魂
1997年,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費孝通,在北京大學開辦的第二屆社會文化人類學高級研討班上,首次提出了“文化自覺”的概念。費孝通指出,認知、理解和詮釋自己的民族文化歷史,聯系現實,尊重并吸收他種文化的經驗和長處,與他種文化共同建構新的文化語境,就是“文化自覺”。文化沒有了能延續下去的種子,生命也就不存在了?!皻v史和傳統,就是我們文化延續下去的根和種子。”
如今,在麗江古城區及玉龍縣范圍內活躍著22個古樂隊,14個東巴文化傳習館,一大批以木制工藝、東巴蠟染、納西布掛畫、東巴紙、銅制器具等為代表的傳統工藝經營戶,納西古樂及東巴文化產業年產值超過了1000萬元。
2003年8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咨詢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在波蘭格旦斯克舉行,麗江申報的“東巴古籍文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這標志著納西族東巴文化的搶救和保護工作步入了國際化的新階段。
專家認為:如果沒有自然和人文的結合,云南的旅游就失去了發展的后勁。
麗江人宣科和他所帶領的“納西古樂隊”,被譽為“中國文化產業第一人”。
房子終會腐朽,而流淌著中國文化血脈的納西古樂則會流芳千古。
1995年11月,納西古樂不僅成功登上了英國倫敦伊麗莎白女皇演奏中心的殿堂,此后挪威國王、芬蘭總理先后給予了高度評價。
(中國日報云南記者站 劉震 吳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