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選擇:數量到質量的轉換
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表明,2007年中國吸收利用外商直接投資(FDI)748億美元,同比增長13.6%。而據商務部的最新統計,僅2008年1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就達112億美元,同比增長109%。不過,在資本進入量增加的同時,外商新設立企業數量卻呈減少態勢。2007年,中國新設外資企業37888家,同比下降8.69%。今年1月外資新設企業2918家,同比下降13.41%。一增一減的客觀數據代表著中國引進利用外資風向的轉變,也反映著外企在中國市場進入調整狀態。
以前,資本短缺的中國很長時期引進外資都是以廉價的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為籌碼,甚至不惜以犧牲環境資源為代價。盡管這種“以市場換資本”的方式讓外企紛至沓來并驅動了工業化的擴張,但也讓中國嘗到了耕地銳減、空氣污染等透支未來之苦。基于中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提高,中國引進外資的政策出現了根本性調整,即從數量為主轉向質量為主。根據中國商務部最新公布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外企將不再被鼓勵進入傳統制造業和出口導向型領域。
政策的轉向勢必引起外企在中國市場的重新調整布局:第一,產業選擇轉移到制造業高端環節和創新領域,如電器電子、半導體、計算機設備等將受到外資的青睞,同時外企對高新技術、節能環保等產業投資將大幅增加。第二,活動重心將從特殊經濟區域轉移到更廣泛的經濟地帶,即受制于東部沿海要素資源的約束和其他地區商業環境的改良,絕大多數外企將在中國完成自身產業的重新分工,將研發中心留在東部地區,而將生產加工環節轉移到成本較低的中西部。第三,資本擴張以并購方式完成,跨國公司對外投資的80%都是通過并購方式實現的,但目前外國公司在中國每年的并購合同額只占中國同期所有外商投資的2.5%。不過,大量的國有企業重組和民營企業的擴張為外企進入中國市場和擴充資本提供了充沛的空間,因此,未來外企在中國不再以綠地投資投資建廠為主。
顯然,完成以上三個方面的自我改造并非一般意義的外資所能為,只有那些資本與技術力量雄厚的跨國企業才能跟上中國政府的節拍。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引進外資企業數量的減少或者說部分外企撤離,正好是政策杠桿和外資選擇互動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