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美國衛生部長萊維特做客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北京時間12月10日上午,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部長邁克爾·萊維特做客中國日報網,接受本網獨家訪談。美國時間12月14日,萊維特專門在衛生與公眾服務部網站上撰寫題為《與中國“網友”(Netizens)面對面》的博客文章,與網友分享此次經歷。博文編譯如下:
周一(12月10日),在北京的一個網絡直播室中,我接受了《中國日報》國際部主任黎星女士的在線訪談。她的提問非常廣泛,不僅涉及我在中國曾經見過一個感染H5N1型禽流感的小女孩的經歷,還討論了中美兩國政府間有關進口產品的安全協議,并談到了美國公民健康保險等問題。在半個多小時的訪談中,她的問題并不僅僅來源于她自己,而且包括了不少中國日報網網民的在線提問。她把網民稱為“Netizens”。
我喜歡“Netizens”這個概念。我必須承認,在黎星提到這個詞之前,我并沒有過多地思考過其意義。實際上,我們不僅僅是某個國家的公民,而且是不受地域限制的、由共同利益和激情而聯系在一起的各種全球性社區的成員。當我從黎星的電腦屏幕上,看到遍布世界各地的中國日報網網友的一連串提問時,這個詞匯對我來說突然有了更多的意義。
在訪談過程中,兩架專業數碼攝像機將訪談視頻實時傳輸到網上。同時訪談內容在網上作文字直播。在訪談結束后的第二天,《中國日報》發表文章刊登了我們此次訪談的主要內容。這是多種數字媒介的成功結合,這是與網民互動的一次成功嘗試。
我在數月前開通了博客,第一篇博文與大范圍流感有關。我們從Netizens(盡管我們并不這么稱呼他們)那里得到了非常好的反饋,促使我在推動公共政策時更多地使用多種媒介手段。
在僅僅一小時內,我通過與黎星以及她的同事的接觸,產生了新的認識。我似乎該為以前沒有這一認識(充分利用網絡媒介)而感到羞愧。我甚至可以想象到,或許有那么個26歲的網民,在讀到我這篇博文時說:“這個家伙到底怎么回事?”的確,我以前并沒有理解netizen這個概念以及它所具有的社會學意義。
我在訪談中向黎星介紹了我的博客。她自告奮勇地說要把我的博客推薦給中國日報網網民。我希望她會這么做,因為我還想繼續和中國日報網網民交流。在搞好網友關系方面,我還有很多要學習的地方。
對于通過中國日報網訪問我的博客的朋友們,我想向大家介紹一下這個博客。
首先,我要聲明,我的博客確實是我自己寫的。不管好壞,你看到的是我自己寫的文字,而非工作人員的代筆。他們只是幫助管理博客,偶爾清理一些帖子,但是我自己填充博客的內容。我也會讀博客上的評論。但由于時間限制,我不能一一回復網友評論。我是美國政府內閣部長當中第一位開博的人。到目前為止,我很享受開博的感覺,并且我認為這有助于我聽到不同聲音。
我希望一周里能寫上幾次,但最近差不多一周只能寫一次。我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在飛機上或是在賓館里用手提電腦寫成的。今晚,當我在寫博文的時候,正坐在從北京飛回美國的飛機上。
我正在嘗試中學習著博客文化。所以,我偶爾會犯錯誤,但是讀者們常常善意地指出我的錯誤。比如,我公布的名單也許會很長。一些讀者就曾建議說,把名單拆成幾個部分,效果也許會更好一些。我采納了這個意見。
我的博客不但是我的日志集,還能起到宣傳的作用。但我不得不承認,鑒于我的身份職責,我有時候會保持謹慎。
我希望你能偶爾來看看我的想法,并盼望聽到網友反饋。
(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