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站環球在線消息:誰也沒有預料到,三十五年前中美《聯合公報》(又稱《上海公報》)的核心精神,會在2007年得到一次最深入、最有力的貫徹與實施。中美在一年內連續兩次舉行高層戰略經濟對話,這在以往的兩國關系中罕有先例,而這一切,與35年前《上海公報》中提出的“建立一個戰略框架來指導雙邊關系發展”的觀點遙遙相契。
有所不同的是,1972年公報提出的戰略框架界定了兩國“一致反對的事”,而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則更多地把焦點放在了“一致贊成的事”之上。
在中美經貿關系的紛繁復雜中,究竟存在什么樣的問題,讓兩國政、學兩界爭論不休?這些焦點問題對中美關系發展影響力又將怎樣?時值中美第三次戰略經濟對話前夜,環球在線記者于12月6日上午專訪了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中美問題專家朱峰。
“人民幣匯率、中國金融與服務市場的開放、知識產權、貿易失衡及中國出口產品補貼問題是當前中美經貿關系領域的五大熱點問題”,朱峰表示。在美國方面看來,貿易平衡問題是中美雙邊關系中的緊張來源,因此也最為重要。但在2006年12月舉行的中美首輪戰略經濟對話中,美國財長保爾森表示,在貿易平衡、市場開放和能源環保三大議題中,市場開放,特別是資本市場開放,對解決貿易平衡和人民幣匯率問題,則是更具關鍵作用的一環。中國學界對此也持相同意見。中美首輪戰略經濟對話之后,中國社科院有關方面專家曾表示,中美戰略交鋒的重心正在從人民幣匯率等短期問題,轉移到市場開放等長期均衡發展的問題。
在五大焦點問題的背后,中美經貿經貿關系日趨呈現在摩擦中求發展,在發展中解決爭端的勢頭。兩國雙邊貿易增長迅猛;貿易不平衡狀況依然嚴重且短期難以扭轉;在結構性沖突和政治因素的干擾下,中美可能進入貿易爭端高發期,但摩擦惡化以至于失控的可能性很小。“暫時來看,即將舉行的戰略經濟對話形成協議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中美雙方仍有很大差別,兩國在彌合分歧方面需要做進一步的努力。特別是在金融貿易領域,中美兩國金融對攻戰還將繼續進行下去。”雖然對中美經貿關系能否順利前行持保守態度,但朱峰隨后對記者表示,兩國戰略對話機制還會繼續進行,在一些長期化的問題上,中美現有對話機制帶來的溝通和交流,對兩國關系的良好發展無疑十分有益。
隨著中美經貿關系的某些深層問題浮出水面,從表面上看,兩國之間的經濟問題似乎越來越多——但這并不意味著中美矛盾的增加。對于全球最大發達國家與最大發展中國家而言,真正重要的是在討價還價的過程中,獲得雙方都滿意的最大收益。在這樣一個動態博弈的過程中,焦點問題并非是兩國關系發展的阻礙。相反,歷經35年的歷史性跨越,隨著中美溝通與交流機制的日趨完善,“利益攸關者”、“建設性合作者”這樣的新角色名詞,正在定義著中美經貿關系的戰略性發展前景。
(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