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生啦生啦,還是龍鳳胎!”在人們的欣喜呼喊和動物的尖叫聲中,大熊貓“公主”的兩個寶寶先后降生了。
張和民摘下眼鏡揉了揉有些發紅的眼睛,又是一個不眠之夜。
這位被人們稱為“熊貓爸爸”的中年共產黨員個子不高,文質彬彬,與大熊貓似乎有著天生的親和力。
1983年,22歲的張和民畢業于四川大學生物系,當時正值箭竹開花,全國野生大熊貓普遍斷糧,大熊貓家族面臨嚴峻的考驗。于是他放棄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機會,主動申請到大熊貓受災最嚴重的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工作。從此,他與這種古老的動物結下了不解之緣。
“那時臥龍的圈養大熊貓只有10只,大熊貓繁殖研究工作非常艱難。”張和民回憶說。
1987年,張和民被公派到美國愛達荷大學攻讀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碩士學位。他發現美國科學家對他們國家大多數野生動物的種群情況、流行疾病和棲息地變化都了如指掌,而當時在中國,對國寶大熊貓的研究幾乎是空白。
兩年后,取得碩士學位的張和民放棄了和妻子留在美國的機會,下決心攻克大熊貓繁殖這一難關。
“在整個80年代,全世界研究機構都對圈養大熊貓的繁殖一籌莫展。”張和民說。
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曾多次派遣外國專家到中國共同研究,十年間僅繁殖了一只大熊貓,而這只也只活到了兩歲。
張和民發現,那時大熊貓彼此總是“不來電”,他們被送進“洞房”后總是打架,“發情難、配種受孕難和育幼成活難就像三座大山”。
令張和民最開心也最傷心的事情發生在1992年,一只大熊貓終于成功受孕,并生下一只熊貓寶寶,這只熊貓也成為研究中心第一只人工哺育的熊貓寶寶。然而就在180天后,這只寶寶突然死亡。“那種痛苦和絕望簡直快令人瘋掉了。”張和民說。
經歷了多次失敗后,張和民終于意識到,原來繁殖中一個最大的障礙是大熊貓的情感問題。
“由于野生大熊貓一直是喜歡獨居的動物,我們在研究中陷入了認識上的誤區。”張和民說。圈養的大熊貓被單獨關在籠子里,每天飼養員朝九晚五上下班,人和熊貓、熊貓和熊貓之間,沒有什么感情。
于是張和民頂著壓力,決定把熊貓們聚在一起,讓它們共同玩耍,“自由戀愛”。
他也向工作人員提出了新要求。以前他們每天8小時上班,下班后大熊貓就沒人管了,張和民認為這并不符合大熊貓的習性,“大熊貓是邊走邊吃邊睡的動物,一天有16個小時都在活動”。
“我要他們24小時照看大熊貓,每天喂熊貓時要和它們說說話。”他說,“大熊貓和人一樣,心里一緊張,激素分泌出現問題,就會生病。”
現在工作人員對大熊貓是“愛心喂養”,大熊貓生病明顯減少了。
大熊貓畢竟是野生動物,飼養它們也有風險。1995年的一天,張和民拿著一根馴獸棍指導兩歲的大熊貓“英英”練習爬樹,但不知何故“英英”突然大發脾氣,轉頭抱過他的小腿緊緊咬住。為此,張和民住院3個月。
“它肯定是嘴下留情了,要不我的腿就殘廢了。”回憶起當時驚險的一幕,張和民只是笑。雖然“英英”此舉很不友好,但張和民沒有對它進行任何懲罰。
現在,“英英”已經是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的“英雄媽媽”了,創下了生育15崽中7對雙胞胎的記錄。
而1998年誕生的“公主”作為第一只完全人工喂養的大熊貓,也早就當上了媽媽。
從1992年到2006年,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圈養的大熊貓從最初的10只發展到現在的119只,其中人工繁殖73胎109崽,成活94只,占世界圈養大熊貓種群總數的50%以上。在臥龍,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大熊貓圈養種群。
2001年12月,張和民被選為四川省臥龍特別行政區主任、國家林業局臥龍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由于大熊貓每天需要3到5噸竹子做口糧,他就把保護大熊貓和幫助當地群眾致富結合起來,因地制宜,鼓勵群眾種植大熊貓食用竹,由特區承諾不低于保護價收購退耕還林的竹子。
臥龍鎮28歲的藏族青年陳應軍家里有5畝地,以前種土豆玉米。2002年退耕還竹以后他和臥龍保護區簽了8年合同,去年光靠賣竹子就賺了兩萬多元。
保護區里像陳應軍這樣簽了合同的農民有3000多戶,其中近一半是藏族、羌族等少數民族。
張和民在今年5月16日高票當選中共十七大代表。“他是我們林業系統杰出的共產黨員,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共四川省委組織部部長柯尊平說。
現在,張和民最大的心愿就是在臥龍用7年的時間投資兩億元人民幣建成一個容納300只大熊貓的“大熊貓全國繁育中心”,解決目前科研、財力、人力分散的狀況,以保證大熊貓的人工繁育。(來源:新華網 記者:馮昌勇 白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