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在北冰洋洋底插上國旗,不意味著北極就是該國領土,即便證明本國大陸架延伸到北極,也只有開發海底資源的專屬權利,而不是主權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8月2日,俄羅斯海洋學家和極地工作者首次潛入4000多米深的北冰洋洋底,插上了一面鈦合金制造的俄羅斯國旗。聽聞俄羅斯這次耗資400萬美元的行動,美加等國不僅公開表示不滿,而且也紛紛采取新的抗衡舉動。8月6日,美國海岸警衛隊“希利”號重型破冰船將從西雅圖港出發到北極進行科考,加拿大聲稱將于近期在北極舉行一個多兵種軍事演習。
對于這個具有豐富能源和重要戰略價值的要地,各國都聲稱它們是北極的主人。事實是這樣嗎?
開發北極各國平等
要想厘清這個問題,有必要對一些基本的海洋名詞進行說明。1982年通過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作出規定:把世界海洋劃分成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大陸架、公海、國際海底區域等具有不同法律地位的區域,建立了全新的海洋法律制度。
根據《公約》,沿海國可以劃出自領海基線量起12海里(1海里=1.852公里)寬的領海、24海里寬的毗連區、200海里寬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這些海洋區域都屬于沿海國的管轄海域,沿海國對其享有包括資源的勘探開發等多種權利。
因此,有些沿海國會想方設法,使其管轄海域最大化,由此掀起“藍色圈地運動”。
沿海國管轄海域之外的海洋,例如北冰洋,應該是不屬于任何國家的公海。公海的海底叫做“國際海底區域”,《公約》專稱之為“區域”,并規定“區域”及其資源則屬于“人類共同繼承的遺產”。不論是沿海國還是內陸國,都享有對“區域”及其資源的權利。
“延伸大陸架”需聯合國審查通過
大陸架是沿海國擴大其管轄海域的重要領域。根據《公約》第78條的有關規定,“沿海國的大陸架包括其領海以外依其陸地領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擴展到大陸邊外緣的海底區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到大陸邊外緣的距離不到200海里,則擴展到200海里的距離”。
在有些具有特殊地理條件的海區,沿海國自然延伸的大陸架遠遠超出200海里。如果沿海國認為本國的自然延伸的大陸架超過了200海里,則需要在2009年之前,向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提交200海里以外大陸架外部界線的申請,并提供相關科學證據,證明自己的權利主張。委員會在對申請和所附證據進行審查后,提出意見和建議。提出申請的沿海國需要在委員會建議的基礎上,最終確定其200海里之外的大陸架的外部界限。這樣確定的大陸架外部界限才是最終的和有約束力的。
2001年12月21日,俄羅斯向大陸架界限委員會提交了這種申請,所申請的200海里以外大陸架區域包括了北冰洋的部分洋底。但委員會認為俄羅斯提供的調查材料和數據不足。俄羅斯最近在北極的一系列科考活動,就是為了再次尋找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