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美國凱托學會網站5月20日載文《能源問題是杞人之憂》,摘要如下:
中國的石油需求飆升是近期影響世界能源市場的最大變化因素之一。一些分析人士認為,北京的能源政策今后帶來的威脅會更加嚴峻:中國正在談判達成長期的優惠采購協議,這可能使美國連競購某些石油的機會都沒有。這些分析人士擔心,爭奪石油供應的競爭將導致中美陷入他們稱之為“石油地緣政治”的斗爭。
美國對中國能源政策影響的擔憂被過分夸大了。首先,從需求角度來看,中國達成長期石油采購協議不會影響全球整體的石油需求;預采購協議只會改變全球石油貿易的模式,但不會改變總體消費水平。因此,長期協議不會對石油價格造成重大影響。
第二,從供應方面來看,中國在石油勘探和提煉行業大幅增加投入,不會對美國經濟產生影響,如果中國的投資增加了全球總體供應量,可能還會對美國經濟有利。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中國的石油產量大于消費量;此后,中國的石油消費大大超過了國內生產量。中國的經濟增長使得石油消費猛增,主要原因是推動中國發展的大部分制造業投資都是能源密集型的,而且中國消費者將擁有私人汽車視為中產階級身份的標志。因此,中國單是GDP增長帶來的全球能耗增加量比其他許多國家要多。
由于認識到對石油的持續需求,中國政府鼓勵企業同全球的石油生產商簽署購買大量石油的長期合同,建立所謂的“互惠關系”。他們還通過向大型外國石油公司投資、獲取開發油田的特許權以及勘探新油田的權利,進軍海外油田。通過這些活動,中國掌握著未來石油供應的決策控制權,這可能鎖定石油供應來源,使國際市場上留給美國等國家的石油變少。
但是,有令人信服的經濟理由能駁斥這些擔憂。中國的做法只會釋放其他公司開采的石油,這樣它們就可以向中國以外的消費者出售石油。換言之,中國簽署的協議可能鎖定供應,但同時也滿足了相當大一部分的全球石油需求。在中海油競購優尼科事件之后,美國能源部受命進行的一項研究指出,中國石油戰略“未對美國經濟產生影響”。
中國目前的行為對美國在市場上購買石油的長期能力沒有影響。可能危及美國消費者的是中國石油需求的增長,因為中國的需求會抬高油價,而中國擁有石油井沒有太大影響。
中國為推行石油政策而采取的一些積極行動甚至對美國消費者有利。西方公司認為不可能獲得高投資回報的一些地區仍在吸引中國公司開采。如果這些投資能帶來收益,那么會有更多的石油進入市場,為所有消費者降低油價;如果虧損,那么中國股東而不是美國股東將承擔損失。同時,美國投資者可以將資金投到回報率更高的其他項目上(或許是石油行業之外的項目)。
總之,中國的石油政策不會傷害到美國,甚至還可能使美國經濟受益。(來源:香港中評社 編輯: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