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久久综合-香蕉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尤物-香蕉久久夜色精品国产-香蕉久久久久-久久网站视频-久久网免费

稱鄰國恐懼中國崛起 英媒體渲染亞洲不和
[ 2007-04-05 08:34 ]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中國在周邊國家中的形象在西方媒體中產生了很大的分裂。西方兩本著名的雜志英國《經濟學家》和美國《新聞周刊》都在最新一期中以很大的篇幅報道中國,然而前者稱,中國難以找到真正的朋友,鄰國對中國崛起強烈恐懼;《新聞周刊》的看法則正相反,稱中國在亞洲、非洲及拉美“越來越受歡迎”,“中國正享受著形象改善的成果”。多名專家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認為,周邊國家對中國崛起的感受本來就是多元和復雜的,既不像一些西方人渲染的那樣充滿疑慮和恐懼,也不會是一片叫好聲。但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總體上處于近代以來最好時期卻是不爭的事實。中國與周邊在邊界\經貿等“硬指標”上取得不俗的成績,但做大國的第一個代價就是要承受外界的議論紛紛。也許我們真沒必要試圖堵住別人的嘴,但最重要的是中國要自信。畢竟,鄰國看重的是中國的政策和行動。

·中國沒有真正的朋友?

英國《經濟學家》雜志在3月31日出版的最新一期上,刊登了一篇分析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的文章,這篇題為“中國在亞洲的大博弈”的文章宣揚了一個讓部分西方政治家聽起來挺舒服的觀點:中國在亞洲找不到一個真正的朋友。文章一開頭就拿中國和當年西方列強相類比,稱與19世紀時德國和20世紀時美國的崛起一樣,中國“快速崛起為一個世界超級大國”對其他國家來說,所引發的恐懼與羨慕同樣多,而對中國恐懼程度最大的國家就是中國的鄰國。

其實,世界上沒有一個大國的地緣政治環境像中國這樣復雜,但中國近年來積極奉行的睦鄰友好政策獲得了巨大成功。10年前,中國還與周邊國家存在著眾多邊界問題,而現在大多數已經化解或正在化解,與日本的海上爭端是唯一“原地不動”、甚至被激化的“死結”。中國的經濟發展讓周邊受益更是有目共睹。

然而,《經濟學家》的文章盡管不得不承認這些事實,卻從中得出這是中國“老練的政治手段”的結論,并稱“只有中國的利益不受到影響時,中國才會展現出友好和善意”。文章說,“該地區現在把中國看作是威脅的國家和看作是機遇的國家同樣多”。“10年前,中國獲得世界工廠這一新角色,是引發亞洲金融危機的一個直接原因”,現在,該地區的很多投資者對本國經常賬戶的赤字不斷增加感到憂心。很多國家把中國超強的經濟增長看作是一個威脅。

文章說,如果仔細地把該地區的所有國家考察一遍,“你會發現很難找到中國的堅定的朋友”:俄羅斯并沒有把中國看作是“惡劣天氣情況下的保單”,俄只是一個“只可共安樂不可共患難的朋友”;中國在本地區的大對手印度和日本也以懷疑的眼光來審視中國。這使得可供中國選擇的朋友并不多,只好與緬甸和朝鮮這些“獨裁政權”打交道。但即使這樣的友誼也靠不住:“緬甸只是把中國當作一張牌,用來平衡印度和東盟其他國家”;中國與朝鮮建立的“唇齒相依”的關系也在去年10月因朝鮮核試爆而遭受重創,“朝鮮領導人認為中國不希望朝鮮政權瓦解”,只是因為害怕“身邊出現一個與美國結盟的強大的民主國家”。

文章最后稱,中國沒有真心朋友是因為中國沒有吸引人的價值觀。要想獲得真正的朋友,中國就必須要實行“民主政治”,實行“開放透明的政策和多元化社會”而不是“復活民族主義”,否則“中國的魅力攻勢就不能令鄰國完全放下心來”。

·西方想挑起亞洲緊張

在國際關系中,任何一個國家的崛起都會引起其他國家,特別是鄰國一定程度的擔憂,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西方媒體常常有意把亞洲鄰國對中國某些擔心無限放大。英國《星期日電訊報》4月1日稱,由于中國軍費持續大幅增長,且積極發展航空母艦等攻擊性武力,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在北京陰影下”,正爭相購置新式潛艇,西太平洋地區一波新軍備競賽“已隱然成形”,“亞太地區的潛在爭端可能瀕臨一觸即發的險境”,甚至“危及全球軍力平衡”。美國右翼的《旗幟周刊》日前甚至稱,“有不祥的跡象顯示日益強大的中國可能在沉思它自己的共榮圈”。

西方媒體不僅渲染中國在鄰國的不信任感,而且經常刊登“亞洲內部不和”的報道。美國皮尤調查中心曾幾次調查稱,不僅中國遭到近鄰“越來越強烈的猜忌”,而且許多亞洲大國的老百姓“彼此間都互相討厭”。《經濟學家》不久前也刊文稱,新加坡“常遭鄰國莫名的憎恨”,該文的指責對象是經常罵西方的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和不久前剛上臺的“泰國軍政府”。

與上述明顯貶損中國的文章相比,西方媒體近來“夸”中國的文章也有不少。美國《新聞周刊》最新一期就報道稱,目前世界大多數國家認為中國“對世界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不過,整篇文章將中國與美國相比,不時強調“中國對主要亞洲國家如印尼和菲律賓的援助已經遠遠超過美國”等,顯出對美國可能失去對亞洲影響力的擔心。

美國《外交政策聚焦》不久前刊文稱,對關注中國崛起的人來說,東南亞顯得特別重要。這是一個具有國家和文化多樣性的地區,亞太所有大國的多重戰略利益都牽涉其中。北京正努力驅散該地區對“中國威脅”的恐懼,華盛頓現在面臨的挑戰則在于如何處理東南亞的不確定性。

對此,英國《金融時報》認為,世界對中國的未來仍在爭論中,因此,人們對中國在亞洲與日俱增的影響力既有樂觀的看法,也有悲觀的見解。

·中國更多是鄰國的機會

中國與周邊國家存在歷史、領土、海洋、華僑等諸多問題。另外,隨著中國迅速發展,中國與鄰國的關系也在轉變。比如過去中國與韓國的造船業是互補關系,但現在中國的造船訂單已經超過了韓國,互補變成了競爭。對此,周邊國家肯定有一個適應過程。

在政治和外交問題上,中國以平和的心態待人,按國際規則辦事。經濟方面,鄰國從中國發展中得到的利益更多。中國現在是周邊絕大多數國家的貿易順差來源國。韓國每年從中國獲得順差300多億美元,日本、東盟多國也都從中國獲得巨額順差。東南亞以前曾擔心中國搶走外國投資,然而近年來東南亞的外國投資和經濟發展連年增長。

“中國”一直是印度眼中的一個關鍵詞,但內涵卻已改變。印度和平與沖突研究所幾年前曾經就“中國是威脅還是機會”這一話題展開討論,當時大部分學者認為,中國是印度的威脅,至少是潛在的最大威脅。然而,最近該所再次以這一話題展開討論時,大部分學者認為中國是印度發展的機會。事實上,越來越多印度人正在把中國看作合作伙伴。印度以前一直堅決反對中國參與南亞區域合作聯盟的事務;今年4月3日,李肇星外長親自率領的中國代表團卻應邀出席在新德里召開的南盟第14屆峰會。印度尼赫魯大學中國和東南亞研究中心學者吉達博士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印度認識到中國參與其中,不僅不會威脅印度的利益,反而會促進整個南亞地區的和平與發展,如在印巴問題上可以對巴基斯坦施加積極影響。

·睦鄰關系最看重行動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時殷弘教授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中國的發展給周邊國家提供了經濟好處,連日韓這樣的發達國家也都從中國的發展獲得了好處。經濟的發展,為周邊國家的中長期安全都提供了良好保證,也為亞太地區的穩定提供了良好基礎。但從國際政治的角度來看,國家利益至上,國與國之間的猜疑肯定是會有的,周邊國家對中國有一定的猜疑也是正常的,是我們可以理解的。而一些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快速發展有一種真實的憂慮,西方媒體雖然也報道中國的“微笑外交”,但對中國的發展也有夸張和扭曲的成分,其目的無非是要分化中國與周邊,讓他們站到西方一邊去,從國際政治上來看,這也是“正常的”。中國要有自信心。我們對周邊國家要多做增信釋疑的工作。實際上,不管西方媒體怎么說,鄰國最看重的,是中國的外交政策和行動,以及這些政策帶給他們的實際效果。(來源:環球時報 編輯:陳凡)


 

   今日選萃
 
| 關于中國日報網站 | 關于環球在線 | 發布廣告 | 聯系我們 | 網站導航 | 工作機會 |
版權保護:本網站登載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多媒體資訊等)版權屬中國日報網站獨家所有,
未經中國日報網站事先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