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是3周前的事,因為被哥倫比亞前總統烏里韋的一番話所激怒,查韋斯宣布召回駐哥倫比亞大使,兩國外交關系瀕臨斷絕,雙邊交往降到冰點。查韋斯宣稱和哥倫比亞的關系處于“戰爭邊緣”,陳兵邊境,甚至不惜對長眠地下的拉美獨立之父、“解放者”西蒙·玻利瓦爾開棺驗尸,以求找出哥倫比亞人下毒的“鐵證”,而烏里韋也針鋒相對,不但來了個兵來將擋,而且直到8月6日還公然表示,已經將查韋斯告上了海牙國際法庭。
然而事情的變化總比人們的反應快得多:8月7日,也就是烏里韋“告洋狀”后僅一天,宣誓就職的哥倫比亞新總統桑托斯就表示,他愿意和委內瑞拉展開“真誠對話”,并將改善與委內瑞拉等鄰國的關系當做自己“最重要使命”之一;而這番橫空出世的友善表態也在第一時間得到響應,8月8日委內瑞拉官方放出風聲,稱兩國關系“將立刻得到轉折性改善”,8月10日,查韋斯出訪哥倫比亞,與桑托斯進行“真誠對話”,地點則選在哥倫比亞港口城市圣瑪爾塔。
山水相連的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在歷史上同屬于西班牙的“新格拉納達”殖民地,獨立后又曾同屬統一的“大哥倫比亞共和國”,“解放者”玻利瓦爾以大哥倫比亞開國元首的身份建功立業,死在哥倫比亞,被尊為哥倫比亞國父,但他卻是委內瑞拉人。獨立后兩國經濟結構和發展模式如出一轍,都是以咖啡種植起家,然后又幾乎同時發現了豐富的油藏,并借此步入發展快車道,一度在整個拉美傲視同儕。
兩國之所以交惡,原因是復雜的。
雙方共同邊界長達2000多公里,許多都是崇山峻嶺和不毛之地,歷史上就有爭議。對于玻利瓦爾的死,雙方均心有芥蒂,委內瑞拉人認為“解放者”晚景凄涼,是哥倫比亞人出賣了他,甚至懷疑哥倫比亞人下毒,而哥倫比亞人則對委內瑞拉不顧“解放者”的遺愿,硬是將原本安葬在自己國土上的“解放者”遺體挖走運回十分不滿。近幾十年來,哥倫比亞境內反政府勢力此起彼伏,毒品經濟猖獗,哥倫比亞政府常常指責委內瑞拉收容哥倫比亞叛軍,而委內瑞拉則反唇相譏,認為哥境內的販毒殃及自己,并指責哥倫比亞軍隊經常越境行動。
查韋斯和烏里韋上臺后,兩國關系變得更加糟糕。作為拉美近來罕見的親美總統,烏里韋和反美的查韋斯格格不入,而美國為了確保自己在哥倫比亞的政治、軍事存在,制衡查韋斯和拉美反美勢力,不斷在其中煽風點火。烏里韋宣稱查韋斯收容哥反政府的“革命武裝力量”首領馬科斯、格蘭達等4人,以及另一個反政府武裝“哥倫比亞民族解放軍”領袖羅德里格斯,表示兩大反政府組織在委內瑞拉境內活動“證據確鑿”,而據巴西媒體披露,這些“證據”均系美國提供。
但與委內瑞拉關系緊張,其實并不符合哥倫比亞的國家利益。在拉美北部,哥倫比亞是制造業最發達的國家,而最大的國外客戶就是委內瑞拉,兩國交惡對哥經濟影響極大;掃毒和實現國內政治和解,是哥倫比亞最重要的國內使命,倘兩國關系始終緊繃,哥倫比亞就不得不將大量軍事力量用于邊境,從而令“安內”的使命難以順利開展。
與此相應,查韋斯其實也并不想和哥倫比亞徹底鬧僵。自從兩國交惡以來,委內瑞拉不得不從墨西哥等國進口工業品,開支大大增加,且哥倫比亞是大國,與之交惡,對委內瑞拉的政治、軍事都是沉重的負擔。兩國經濟都嚴重依賴石油,但近來全球石油市場走勢低迷,兩國油氣資源又漸趨枯竭,同病相憐的他們自然也不愿一直這樣僵持下去。
據媒體報道稱,巴西總統盧拉等拉美其它國家首腦充當了和事佬。對于這些人而言,拉美的團結至關重要,委、哥交惡,只能讓美國火中取栗。
圣瑪爾塔是玻利瓦爾逝世和一度埋葬之地,兩國選擇在此“解凍”關系,象征意義不言而喻。
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哥、委交惡由來已久,矛盾成因錯綜復雜;桑托斯雖然極力推動和解,但他是烏里韋的親密助手,更是導致兩國交惡的哥美軍事協定和一系列越境軍事行動的總指揮(時任國防部長),在內外政策的基本立場上,桑托斯和烏里韋并無區別,尤其在對美國的態度上兩人如出一轍,哥、委關系的改善雖符合兩國利益,卻未必符合美國和軍方的意愿,兩國關系究竟會就此柳暗花明,還是將再陷山重水復,尚需拭目以待。
(中國日報網特約評論員 陶短房 編輯:劉純萍)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