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站環球在線消息:高油價、高糧價、溫室化在2008年表現得特別明顯。對于世界經濟的衰退現象,不用去詳細查閱各國股市到底降了多少,只要看看美國、歐洲往日只有勞動階層光顧的大眾超市,這一年忽然開始接待平時乘坐公務艙、開SUV汽車的中產階層,只要看看銷售廉價產品超市的異樣繁榮,就能知道歐美經濟的衰退狀況。而發展中國家,則頻繁出現了自然災害、能源短缺、饑餓等現象。不論是美日和歐洲一些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還是中、印、巴西、南非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共同應對世界經濟難題,已經迫在眉睫。
應該說,7月7日到9日在日本北海道召開的八國首腦峰會(G8),以及會議期間G8與中印等國舉行的擴大會議,為解決世界經濟問題開出了一個處方,取得了一定成果。世界經濟的多樣化,發展中國家經濟的迅速崛起,也給峰會體制形式帶來了新的課題,把再過幾年將在經濟規模上排名第二的中國長期關在峰會國大門之外,一些峰會成員國對此發出的疑問之聲不絕于耳。峰會的組織形式已經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
*** 在原油、糧食、二氧化碳減排等方面取得成果
北海道峰會最大的成果是在二氧化碳(CO2)減排問題上,明確提出了在2050年要削減一半的具體目標,同時對發展中國家的減排現狀予以了一定的諒解。
8日發表的G8首腦會議文件,明確了到2050年溫室氣體減排一半的長期目標,并宣布要在聯合國氣候變動框架條約下,爭取得到全世界的贊同。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其能源使用效率特別的低,能讓美國同意減排,無疑是此次峰會的一大成果。
在9日G8與其他14國的22國會議上,對于全世界溫室氣體的減排問題,并沒有像8日的G8會議那樣拿出具體的數值目標。這絕非是受到新興國家反對的結果,而是因為G8主要成員國將其能耗大、污染多的工廠大都搬遷到了新興國家。在新興國家的減排,需要G8國家拿出資金與技術進行協助。目前的階段則停留在把減排“作為全世界的長期目標”這個比較抽象地階段。
隨著國際糧價的不斷上漲,饑餓問題不僅出現在非洲,也出現在亞洲一些國家,甚至在美歐一些家庭中也有明顯體現。原油價格的暴漲,讓不少國家出現了罷工、暴動。飆升的糧價油價,還直接帶來了全球范圍的通貨膨脹。北海道峰會對通貨膨脹表示了擔憂,要求取消對糧食出口的限制,建立糧食儲備制度,這是本次峰會的第二個成果。
第三個成果是,北海道峰會“對急劇上升的油價表示了強烈的擔心”,這對穩定國際市場將起到一定作用。
*** G8能否擴大為G13?
北海道峰會期間,各國媒體的焦點落在了G8組織形式能否實現擴大的問題上。法國和英國主張中國、印度、南非、巴西、墨西哥等5國加入G8,組成G13,美國和日本對此持謹慎態度。
G8對2050年的二氧化碳減排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但對2030年的世界經濟似乎沒有做太多的展望。從國際知名研究機關的研究結果看,以2000年購買力平價計算,2030年中國的GDP規模為25.2萬億美元,美國21.4萬億、歐盟16.3萬億、印度10.3萬億、日本4.7萬億美元。沒有中國和印度參加的國際經濟論壇,能多大程度地影響世界經濟,其成果又將如何推廣,實在難以估測。
法國總統薩科齊說:“G8是20世紀的產物,現在已經是21世紀了,應該根據現狀做出改變。”下屆G8輪值主席國意大利準備在G8會議的第二天召開G13會議。
不過,日本《讀賣新聞》8月10日的社論把日本反對中國等國成為G8成員的原因說得很清楚。“日本與法國不一樣,不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如果參加峰會的國家多了,日本自己的主張在會上就很有可能難以獲得通過。”作為反對的借口,《讀賣新聞》引用一些國家首腦的話說:“這是分享自由與民主主義價值觀的國家所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該報還強調:“參加的國家多了,就難以進行深入的討論了。”
不去談2050年,也不去預測2030年,單說2013年“中國GDP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這已經在國際社會上被視為定論。今天八國首腦峰會的組織形式已經走到了拐點,不會因為個別國家的反對,就永遠保持八國體制一成不變。G8的“擴容',將只是時間問題。
(中國日報網特約評論員 陳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