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自今年5月薩科齊當選總統以來,法國外交出現了一些新變化,“坦率”和“實效”是薩科齊在外交活動中經常使用的詞匯。
助歐盟走出制憲僵局
薩科齊認為,法國的未來與歐盟息息相關,只有依托歐盟,法國才能在世界舞臺上發揮更大作用,因此歐盟建設向來是法國外交的重中之重。
5月16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右)在首都柏林的總理府歡迎到訪的法國新任總統薩科齊。當日,薩科齊正式就任法國總統,在就職典禮的各項活動結束后,薩科齊前往德國訪問。新華社記者 吳曉凌
2005年法國、荷蘭兩國全民公投否決《歐盟憲法條約》之后,歐盟制憲進程停滯不前,薩科齊上臺后積極推動談判制訂“簡化歐盟條約”。他就任總統當天就出訪德國,法德多次磋商、相互配合,努力說服其他歐盟成員接受簡化歐盟條約。10月19日,歐盟各國終于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通過了歐盟憲法新條約,即《里斯本條約》。經各國批準后,條約將于2009年1月生效。
2008年下半年,法國將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這是法國發揮歐盟領導作用的大好機會,為此法國展開了緊鑼密鼓的準備工作,外交部制定了專門預算,薩科齊正式要求政府各部把歐盟作為工作重點,并表示將把重點放在能源、環境、移民以及歐洲安全機制建設等領域。
法美關系正式回暖
薩科齊并不掩飾自己是美國的“朋友”,并多次強調與美國建立良好關系符合法國利益。
11月7日,美國總統布什(右)與來訪的法國總統薩科齊在弗吉尼亞州的華盛頓故居――芒特弗農舉行會談并舉行聯合記者會。新華社記者張巖攝
2003年,法國堅決反對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兩國關系一度陷入緊張,后來雖有緩和但仍然比較冷淡。薩科齊上臺后著力修復法美關系。他于今年夏天一反常規地前往美國度假,與美國總統布什進行了非正式會晤,隨后于11月對美國進行正式訪問。薩科齊此行受到美方熱情接待,被媒體普遍視為法美關系正式回暖的標志。
據法國媒體分析,薩科齊認為美國與歐洲同屬“自由世界”,兩國間不存在價值利益上的根本沖突,同時薩科齊似乎在效仿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的做法,通過與美國建立緊密關系借以保持或提升法國的國際影響力。不過薩科齊也經常強調,作為美國的“朋友和盟友”,法國有表達不同意見的自由,在環境、金融等問題上他對美國也時有批評。
法國加強與中、俄和北非合作關系
對中國,薩科齊表現出高度重視,希望與中國建立更加緊密的伙伴關系。11月下旬,薩科齊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與中國領導人就雙邊關系以及共同關心的重大國際及地區問題全面、深入地交換了意見,達成廣泛共識。訪問取得的積極成果為中法兩國未來繼續和進一步發展戰略伙伴關系奠定了基礎。
今年10月,薩科齊訪問了俄羅斯,兩國在能源、鐵路、金融、航空等領域簽訂了一些重要合同;11月,法俄兩國政府會議在巴黎舉行,法國總理菲永在會上把俄羅斯稱為“重要戰略伙伴”,強調兩國關系將“更加坦率、直接和有效”,并表示相信兩國之間以及俄羅斯和歐盟之間的合作將會更加迅速地發展。
薩科齊在競選時提出建立“地中海聯盟”的設想在其當政后得到了推動。他希望通過一些具體有效的項目加強與北非阿拉伯國家的合作,加強法國在地中海沿岸的影響力,同時也爭取解決困擾法國的外來移民問題。
薩科齊以“改革”為號召贏得了大選,上臺后突破常規、銳意改革,其在外交領域的表現頗具個人特色。不過,也有分析人士認為,外交說到底是服務于國家利益,薩科齊領導下的法國外交雖有新變化,但并未離開以謀求法國獨立自主和世界大國地位為目標的“戴高樂主義”的主線。(來源:新華網 記者:嚴明 編輯:夏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