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在伊拉克的巴古拜,幾名美軍士兵執行巡邏和警戒任務。 新華社/法新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自從哈佛大學著名教授約瑟夫·奈上世紀80年代提出“軟實力”這個概念以來,軟實力已經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重視。一向以強硬自豪的美國,由于陷在伊拉克、阿富汗的泥潭里,現在也十分重視軟實力。
什么叫軟實力?按照約瑟夫·奈的說法,那是一種感召力和吸引力,有點“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意思。奈在卡特總統任內曾擔任過助理國務卿。那是越南戰爭結束后不久。當時美國的反戰輿論占上風,覺得越南戰爭不該打,打了也得不償失。于是,奈提出“軟實力”的概念,來為美國找出路。如果能不打仗就順順當當地推行美國的價值觀,何樂而不為呢?
然而,美國還有一批政治智囊,后面有大軍火商、大石油商的身影。他們對越南戰爭失敗很郁悶,總想再展威風,霸臨天下。他們就是后來被稱為奉行“新保守主義”的一批人。他們集結在里根總統麾下,比較走運,正好遇上了蘇聯瓦解、東歐劇變。這下子不得了了,他們頭腦急劇發熱,認為美國一統天下的日子到了。而“9·11”慘劇又給了他們千載難逢的動武機會,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就這樣打響了。
他們真的是為了“反恐”,為了推行“民主”,為了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嗎?當時,世界上大部分人就不信,歐洲的一些盟友也不信。現在,6年過去了,事情越來越清楚。一個意想不到的人站出來說話了,他就是赫赫有名的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他在9月17日出版的回憶錄中寫道:“伊拉克戰爭主要是為了石油。”一個神圣的謊言破滅之后,尷尬是可想而知的。
其實,美國不乏頭腦清醒之人。今年6月,美國三大國際問題專家基辛格、布熱津斯基和斯考克羅夫特同時出現在熱檔電視訪談節目中,他們向美國人發出忠告:在一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上,美國在使用武力方面一定要謹慎,要更愿意與其他國家商談。基辛格說:“國際系統正處于一個我們幾百年來沒有見到過的變化時期。”此話聽來似乎耳熟,有點當年李鴻章講中國面臨“三千年來未有之大變局”的味道。
美國政府現在正在調整對外政策,明年大選后會更清晰。美國國務卿賴斯今年訪問巴黎時說:“我廣泛使用‘實力’這個詞。比軍事實力甚至經濟實力更重要的是思想實力、同情實力和希望實力。”
美國一位政評家在評論上述三大國際問題專家的言論時說:“一場新的全球游戲正在進行,有關實力的觀念正在改變,美國未來的安全更多地取決于如何適應變化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
以硬實力為后盾,以軟實力為手段,最終達到美國的戰略目的,這就是調整的方向。正因如此,約瑟夫·奈的理論現在頗為吃香。
但是,如果只把軟實力當成手段,想利用它來得到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是一定會自討苦吃的。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詹得雄 作者為新華社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