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在約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右)與來訪的美國國務卿賴斯共同出席新聞發布會。賴斯于當天抵達拉姆安拉,繼續其9月19日開始的以巴地區訪問行程。新華社/法新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9月19日至20日,美國國務卿賴斯再次訪問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為近期舉行有關中東問題的一系列高級別國際會議作準備”。在20日啟程離開前,賴斯又與以色列總理舉行了第二次會晤。
當天早些時候,賴斯在與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會談之后舉行的聯合記者招待會上說,即將召開的中東問題國際會議必須是有實質內容的,以巴雙方必須在會議召開之前草擬出可以作為雙方深入談判基礎的文件。
自從美國深陷伊拉克以來,賴斯就頻繁出入這一地區。尤其是布什第二任期,在掌控外交政策的主導權之后,賴斯對美國的中東政策作了雖然低調但卻重大的調整。美國開始向現實主義的中東政策回歸。
重新重視阿拉伯國家的“溫和派”,是賴斯新政策中的一個顯著變化。支持阿拉伯“溫和派”政府,是美國歷屆政府現實主義政策的主要特征。通過向阿拉伯國家親美政府提供政治軍事援助,美國在冷戰時期成功地阻止了蘇聯在該地區的擴張勢力,并且與阿拉伯產油國建立起長期的石油供求依存關系。
為了保護這一涉及美國核心利益的重要依存關系,美國長期駐軍中東地區,成為中東產油國政府十分依賴的保護傘。另一方面,由于有美國強大的軍事存在,阿拉伯產油國得以維持相對的政治穩定,享受石油美元給他們帶來的富裕生活方式。阿拉伯國家上流社會在文化以及生活方式上的西化,有利于鞏固西方在中東地區的利益。但同時也使阿拉伯國家內部的階級矛盾與教派沖突日益與西方掛上鉤。對統治階層的不滿逐步演變為對西方文明的仇視。
因而,極端主義在中東地區不斷滋生蔓延。所謂“極端主義”,表現為以極端的方式威脅所在國政府的統治,其特征是對支持政府的西方勢力實施“圣戰”。美國學界也一直在探討中東恐怖主義產生的根源,一種占上風的觀點認為,阿拉伯產油國政府的專制統治是滋生極端主義的根源。解決之道就是實行“民主化”。
“911”事件之后,布什政府借助美國國內對伊斯蘭恐怖分子的一致聲討,作出了“消除中東地區極端主義的根源,即使是犧牲美國與阿拉伯國家的長期關系也在所不惜”的戰略決策。同時,號召國民節約能源,改變生活方式,以減少對中東的石油依賴。然而,布什政府的一廂情愿,首先在伊拉克遭遇重大挫折。
賴斯中東新政策的重要一環,是推動阿以和巴以和談,著手解決中東地區的“老大難”問題。過去一年,由巴勒斯坦問題引發出了一系列問題。其中引人注目的是,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黨之間爆發的一場持續1個月的戰爭。再就是,巴勒斯坦法塔赫與哈馬斯兩個派別的內訌。
同以往中東地區的各類沖突一樣,“黎以之戰”和“法哈內訌”進一步加深了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人對以色列(包括支持以色列的外來勢力)的仇視。阿以矛盾深化,對整個中東地區的和平進程十分不利。這是阿拉伯各國政府所不愿意見到的。然而還有讓阿拉伯領導人更為不安的是,這兩項沖突都有伊朗的背景。
伊朗因素介入阿以關系或巴以問題,使阿拉伯領導人面臨兩難的選擇:要么和伊朗一起同仇敵愾。在伊斯蘭的大旗下,反對共同的敵人。條件是,承認伊朗在伊斯蘭世界的領導地位,與伊朗分享權力。另一個選擇則是,恢復原有的政治格局,遏制伊朗的影響。首先就是要阻止伊朗對阿以問題和巴以問題的介入。阿拉伯領導人選擇了后者。
而不論是遏制伊朗,還是阻止伊朗繼續介入阿以、巴以問題,都離不開西方特別是美國的支持。不用說,這一想法與美國的對伊朗政策不謀而合。美國自知,正是美國制造的伊拉克戰爭,為伊朗的崛起創造了條件。
現在要阻止伊朗坐大,美國要做的一是扶持阿拉伯“溫和派”政府,使之成為伊朗稱霸的不可逾越的障礙。更重要的是,千萬不能出現伊朗與阿拉伯國家和解的態勢。對于西方來說,兩者一旦聯手,其前景將是難以意料和可怕的。
二是堅決不能讓伊朗成為核擁有國。眾所周知,美國阻止伊朗擁有核武,可謂是不遺余力。即便是在伊拉克占領最困難的時候,也毫不松動。
從阿拉伯領導人一方看,他們認為,解決阿以問題和巴以問題是遏制伊朗、回到阿拉伯人主導中東政治的必要條件。如果不解決這兩個問題,阿拉伯世界反以色列、反美國的情緒就不可能充分化解。而支持美國中東政策的阿拉伯政府,也將是不穩定的。同理,反政府和反美、反以的極端勢力就有市場。
在中東地區外交政策的失誤,使美國意識到,如果回到現實主義政策,重中之重還是巴以問題。這不僅關系到美國扶持的阿拉伯政府存亡,還危及到美國傾60年之力精心打造、并從中受益的政治軍事秩序。
阿巴斯20日在與賴斯會晤后舉行的聯合新聞發布會上說,建立與以色列并存的獨立巴勒斯坦國、結束巴勒斯坦人長達60年苦難的時機已經來臨。賴斯承諾,她將與阿巴斯和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共同努力,為中東和會取得成功打下基礎,從而推動巴勒斯坦人的建國事業。看來,在中東局勢愈加復雜化的緊要關頭,美國感到有必要發揮它在該地區的關鍵作用。(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編輯:夏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