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薩科齊執政百日,法國人長透一口氣:總算“動”起來了
尼古拉·薩科齊當選法國總統,入主愛麗舍宮已逾百日。法國歷來有這樣的說法:執政頭百日,是新總統與輿論的“蜜月期”。總統可以放手做一些“不得人心”的事,如觸動部分公眾利益的改革,或涉及重大問題的法案修正,等等。因為總統新當選,選民對新總統總是相對寬容,愿意讓新總統有足夠的權威來改變法國的政治生活。因此這三個月是總統放手一搏的大好時光。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如何評價薩科齊的“百日執政”,并非易事,因為薩科齊絕對是一位“非凡”的總統,他不按常規“出牌”,就連他的度假也與眾不同: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以來,他是第一個敢于接受私人邀請前往美國度假的法國總統。連薩科齊夫人也是“另類”的:為出席女兒的生日宴會,塞茜莉亞居然輕描淡寫地拒絕了出席八國峰會的晚宴。從某種程度上說,塞茜莉亞也可能是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史上最為“我行我素”的第一夫人。
從記者的感覺來看,薩科齊入主愛麗舍宮以來,風格變化之明顯、之強烈,確實令人印象深刻。僅以記者郵箱每天收到的郵件數量之多,即可窺一斑。每天郵箱里至少會有五至十封來自總統府新聞處、發言人或總統外事顧問的郵件,有的是國家元首公告,有的是新聞發布會通知,有的是總統行程預告……透明度確實有所提高。但這還不是最引人注目的地方。
以“決裂”為標志的競選口號,在薩科齊上臺百日后,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印證:一是風格,二是方法,三是對輿論的影響。三十年來,法國人已經習慣于政治家們的因循守舊。因而當薩科齊有所動作的時候,法國人便長透一口氣:總算“動”起來了。
個人風格:“無處不在、介入一切”
人們記得,左翼社會黨的密特朗在當選總統后,就曾在百日內采取了一系列的強硬措施,來實施他的“左翼”政策。當時法國自戰后一直是右翼統治,因此密特朗的“三把火”曾燒得相當“震撼”。如廢除死刑、企業國有化、推行以凱恩斯主義為基礎的“膨脹”政策等。但很快,在現實面前,密特朗第二年就開始全面退卻,“膨脹”也就演變為“緊縮”。今天,薩科齊的秘訣在于他尚未事實上改變法國,就已經成功地“制造”出某種“薩科齊主義”的行動方式:無論是法國的對內、對外政策,都已經深深打上了薩科齊的烙印。
“薩科齊主義”的最大特點,是新總統的“干涉主義”行事風格:薩科齊介入一切、出現在一切地方、對所有事件發言……甚至在沒有大事的情況下,薩科齊也能“制造”出事件來。比如“今日無事”時,總統便去觀看“環法自行車賽”。于是,政治記者們隨之出動。結果,百日執政,媒體幾乎沒有一天不報道法國總統。給法國人的感覺是,政府不見了,總理不見了,部長們也不見了,只見總統一個人在“日理萬機”。事實上,從記者每天收到的總統活動行程表來看,薩科齊也確實一刻不停。統計下來,百日里薩科齊對149件國內國外大事進行了干預或發表言論,出國訪問十多次,接見數以百計的法國各界人士和外國來賓。美國報刊將薩科齊比喻為“金霸王電池”廣告里那只永不疲倦的小兔子。
薩科齊“無處不在、介入一切”的行事風格,與他的前任希拉克、密特朗形成極為鮮明的對比。無形中,薩科齊實際上改變了法國第五共和國憲法對總統和總理職責的分工:外交與國防事務是總統的“保留領域”,而經濟、社會、文化、體育等其他事務,則由總理全面負責。薩科齊早在競選時就說,他將是一位“治理國家的總統”。他還有一句話也給選民留下深刻印象:“我說的就是我將做的。”事實上薩科齊也確實是這么做的。結果是,今天的法國憲法尚未修改,就已經頗有“美國化”的味道——從某種意義上說,薩科齊變成了美國式的執掌全面事務的最高領導人。
改革方法:不按常規出牌
“薩科齊主義”的第二大特點:怪異、非常規行事方法。首先,薩科齊上臺后組成的政府,做到了男女部長相對平衡。十五名內閣成員中八男七女,另外在十七名國務秘書中(相當于副部長)還有四名女性,這在法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其次,薩科齊將執政基礎向左翼擴展,納入了一批左翼社會黨的“叛將”。在全部32位部長和國務秘書中,左翼社會黨成員有外長庫什內、公共政治事務國務秘書貝松、歐盟事務國務秘書茹耶、法語國家合作國務秘書博蓋爾等,其中還有兩名社會人士,如青年與體育事務國務秘書就是薩科齊的朋友、法國國家橄欖球隊的現任教練。他將在率隊打完即將開始的世界杯后正式赴任。
此外,薩科齊還成立了一系列專家委員會,對修憲、全球化等重大問題研究對策,其中也將一批社會黨巨頭收容在內,如前文化部長雅克·朗、前總統府秘書長阿塔利、前外長韋德里納等。這對左右翼來說都具有“震撼性”效果:左翼因此而分裂,右翼則抱怨多多——本來內閣小政府給他們的機會就不多,再讓左翼人士占了一批位子,使得這些政客們一無所獲。
再次,薩科齊真正推行了一套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都可稱為“右翼”的政策。過去法國右翼總統的一般行事方式是,組閣時按政治立場劃線——右翼政府全部任用右翼部長;而執行的政策,則往往向中間靠攏,目的是避免產生社會動蕩。薩科齊卻反其道而行之——組閣“左右兼容”,政策則絕對向右“一邊倒”。法國政論家認為,這是二十年來法國首次實施真正意義上的右翼政策。
媒體印象:一流的公關高手
“薩科齊主義”的第三大特點,就是對輿論的沖擊力。薩科齊顯然是“傳媒的一代”。他深知媒體的力量及其對民主政治生活的決定性作用。薩科齊百日執政,幾乎可以說是“為傳媒和輿論而執政”。
內閣納入年輕漂亮的黑姑娘雅德出任人權事務國務秘書,與其說是為了加強法國的人權外交,不如說是為了吸引更多的傳媒鏡頭。能說會道的北非裔女司法部長達蒂也一樣,除了個人能力之外,能夠入閣還有吸引傳媒的因素。事實上,達蒂很快就成為媒體的“寵兒”,并引起激烈的爭議。不僅她的兩位兄弟因販毒入獄,她的“不稱職”也是一個司法界竊竊私語的話題。已有兩位大法官因她而辭職。
事實上,法國新聞界對部分閣員的“能力”早已有所“私議”:只是“蜜月期”未過,不愿公開而已。但薩科齊在輿論上的成功,卻是毋庸置疑的:多項民意均表明,超過三分之二的法國人認為薩科齊“開局成功”。
目前,法國反對派雜志《瑪莉亞娜》周刊聲稱,法國只剩五家“反薩科齊”的報刊和電視節目,其余全部是總統的“粉絲”。這當然有所夸張,但法國媒體對新總統贊譽有加,則是真的。當然也許是“蜜月期效應”。(本報巴黎8月16日專電/本報首席記者鄭若麟)
外交四處開花得盛譽 內政初涉改革需努力
外交卷宗:烙下“薩科齊主義”印跡
從外交上來說,薩科齊也以“個人主義”的行事風格,給歐盟、美國和非洲留下了深刻印象。至少有四大卷宗烙下了“薩科齊主義”的印跡。歐盟卷:薩科齊拉著德國總理默克爾,拋出歐盟憲法簡化版,以重啟歐盟建設。薩科齊親自與反對最激烈的英、波兩國領導人反復談判,最終“力擒”布萊爾和卡欽斯基;八國峰會卷:薩科齊出席八國峰會,首次在全球媒體面前亮相,成為焦點人物。
最富戲劇性的是利比亞卷,薩科齊把第一夫人兩次派往利比亞,解決了“保加利亞護士”事件。薩科齊是否與卡扎菲有“秘密交易”,在法國和歐洲鬧得沸沸揚揚。德國對此甚為不滿,批評法國總統“個人主義”。但在法國,薩科齊特別是第一夫人塞茜莉亞,卻大獲好評。
第四個則是非洲卷。薩科齊還在擔任內政部長時,就因反非法移民問題在非洲“名聲不佳”。這次以總統身份前往非洲,薩科齊盡情享受了最為盛情的款待:夾道歡迎、盛大國宴……不過,非洲之行究竟成效如何,除了向利比亞軍售引起歐盟其他國家的不滿外,其他包括解決非法移民和共同發展問題,都留下了空白的一頁。
內政革新:四項改革引發爭議
對于內政,薩科齊總統至少有四項改革方案最引人注目。一是向富人送去一個大禮:稅收封頂和遺產稅改革。薩科齊有一位名聲顯赫的朋友:歌星約翰·哈利代——這位在法國走紅快半個世紀的星級人物,卻因不愿交納沉重的稅,在去年和今年先后鬧出申請比利時國籍、移居瑞士的“丑聞”。薩科齊當時就許諾,當選后將修改稅法。法國對富人收稅狠是全球聞名的,以致法國的富人紛紛“逃”到鄰國生活。這次稅改將稅收最高限額規定為不超過收入的50%,遺產稅也同樣做了有利于個人的修改。
其二,通過了公交系統罷工的“最低服務制度”。1995年冬天法國工會為抗議當時朱佩政府的退休制度改革,曾發起地鐵和公交大罷工,幾乎使巴黎癱瘓了一個月。薩科齊通過這項法案后,等于從根本上把罷工的威懾力削弱了。這是又一個“右翼”的勝利。今后工照罷,但地鐵和公交將照開,只是量少了。
第三項重大改革的對象是司法制度,將對青少年慣犯、累犯的判刑大大加重。第四項則是對大學體制的改革,給予校方更大的權益。這四項改革曾一度引發很多爭議。至今反對黨還對其中好幾項,如稅收封頂提出違憲訴訟,要求憲法委員會進行違憲審議。不過,專家指出,在右翼占據國民議會、參議院和憲法委員會多數的情況下,這一局面恐怕不大會出現。
薩科齊總統已經警告他的內閣成員:九月份假期結束后,他們將“絕不會空閑”。那時,改革將涉及失業、醫療、退休、購買力等真正直接與蕓蕓眾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來源:文匯報 鄭若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