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英文版《中國日報》發表分析文章指出,根據國際能源組織的報告顯示,地球上40%的二氧化碳是中國和美國造成的。顯然,要解決二氧化碳排放造成的全球氣候問題,中美雙方就必須停止互相指責,擔當起領導責任。
中國指出,美國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中國的6倍——美國人均排放量為24.5噸而中國為3.9噸。因此罪魁禍首是發達國家,他們也無權反對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但在這一問題上,美國表示如果中國不遵守二氧化碳減排的指標,他們就不采取任何行動。互相指責顯然毫無裨益,問題的關鍵是如何解決二氧化碳排放所造成的氣候難題。
白宮意在提醒世界,雖然美國是當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但是中國正在迅速趕超美國。鄧小平提出的市場經濟改革在幾代領導人的努力下佳績連連,年均經濟增長率高達10%。高盛銀行指出,到2027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就會超過美國躍居世界之首。
盡管如此,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是美國國內對消費品的需求,而且經濟增長嚴重依賴煤炭等能源的消耗。兩國政治僵持的關鍵也在于此。中美雙方都在擔心,如果他們同意遵守溫室氣體減排指標,就會失去賴以平衡政治問題的經濟籌碼。《京都議定書》簽訂之后,如果想再達成有關全球變暖的協議,中美之間這種不健康的共生關系就必須解除。
過去的幾年里,高消費帶來了美國經濟的增長,也產生了嚴重的后果。我們購買的商品是氣候變化的始作俑者,也代表著我們這種消費型生活方式的高昂代價。無論電視、手機還是廚具,其實我們從中國或者其他地方買來的每件消費品,都是制造和傳播溫室氣體的載體。
美國是一個消費型的社會。一件商品只要能稱得上有特點,或造型新穎,或看起來絢爛奪目,或是流行推薦,就一定會有人買。我們在追逐一種先消費后還債的生活方式,而我們的地球無法承受這種超前消費的高昂代價。去年,美國人消費透支達420億美元,自 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之后,居民儲蓄率第一次由正變負。
如果美國減少進口,中國的GDP增長就會隨之減緩。同時也可以為中國過熱的經濟降降溫,讓美聯儲扭轉儲蓄赤字。但是,要減少美國的國內消費和美國經濟對中國經濟的依賴,唯一的途徑就是減少消費。
美國的消費支出占整個經濟支出的70%,相對于其他西歐發達國家而言,這個百分比可謂驚人。挪威連續幾年被聯合國列為最適宜居住的國家,但是他們的消費品支出只占GDP的43%。因此,減少消費可以擺脫負債,降低對個人自助存儲倉庫的需求,同時也可以減輕地球的氣候負擔。
殊途同歸,中國也要利用相應的技術生產低能耗的產品,走出以煤為主要能源的高能耗時代。
所以,下次你打算借債買第三臺電視機的時候,想買新的按摩椅的時候,或者想把Blackberry手機換成iPhone手機時,想想這會對經濟和環境帶來多大的代價。
(來源:中國日報 評論員:杰瑞德·布魯門菲爾德 杰瑞德·布魯門菲爾德為舊金山環境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