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在線消息:美國《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和《華爾街日報》紛紛披露美國政府以反恐為名,在9·11事件之后,由反恐部門與財政部官員合作,向掌握著200多個國家和地區7800家金融機構交易數據的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總部位于比利時)索要轉賬交易數據。6月26日,白宮點名批評《紐約時報》,稱其破壞了長期以來的戰時保密傳統,美國總統布什甚至用“可恥”來形容媒體的泄密報道。就此,《紐約時報》6月28日發表題為《機密、愛國和媒體》的評論文章,摘要如下:
在過去一年中,《紐約時報》已經連續兩次刊文披露布什政府的秘密反恐項目。每一次,該報不是被批評缺乏愛國熱情,就是被指責在幫助恐怖分子,甚至有人宣稱應該根據《間諜法案》把《紐約時報》送上法庭。
如果說,美軍駐地的消息慘遭泄露,會影響到某些人的安全,這一點我們是同意的。但是Swift的報道與此截然不同。難道說,如果沒有Swift消息,恐怖分子就不會知道自己在轉移資金會遭監控嗎?當然不是。實際上,9·11事件以后創設的、負責監控“基地”組織和塔利班的一個聯合國團體在2002年曾建議稱,其他國家應該效仿美國,也對Swift可疑轉帳進行監控。這個消息是對外公開的,有心人一看就知。
盡管如此,不過,既然政府宣稱這條消息不宜公開,那么就需要認真對待。在《紐約時報》的歷史上,編輯曾幾次決定不報道他們所了解的情況。最近,由于考慮到政府的反對,《紐約時報》雖然早在一年多以前就知道布什政府秘密監控境內通信的消息,但在隱瞞了一年之后,才將其公諸于眾。
我們的新聞部門同事認為,除了特殊情況以外,記者所了解的全部重要情況都應該讓民眾了解。他們盡量不根據政治需要來做出決定,例如不以消息對政府是否有益來評判是否值得報道。難道說,有人為了從政治上傷害布什政府,就想方設法阻止恐怖分子轉移巨額資金?這種說法當然是不靠譜的。
對我們來說,Swift是美國目前一個令人擔憂的模式的組成部分。自從9·11事件以來,布什政府已經提高反恐戒備,并以此為接口大大提高行政權,使之免受正常的檢查,免受三權分立制度的制約。與監聽國內通信項目一樣,Swift項目也已經進行多年。除了行政部門本身制定的規則以外,這個項目沒有得到任何其他限制。就我們看來,這種情況應該被政府其他部門以及公眾知曉。
新聞自由在美國憲法中占據中心地位。正是有了新聞自由,公眾才能夠獲得必要信息,才能促使政府避免走上歪路。我們堅決擁護這一原則,哪怕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會被打上“不愛國”的標記!
《紐約時報》同時在文中指出,該報新聞部門和評論部門是相對獨立的,因此在這場風波中,評論部門并沒有被卷入。這樣,評論部門可以以非常客觀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事件。不管事主是哪份報紙,《紐約時報》的觀點將是一樣的。
(王建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