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站特約評論員文章:2005年已近尾聲,回顧這一年國際局勢的變化和發展,可以說不安與憂慮要遠遠大于欣喜與樂觀。人類在進入21世紀之后,還沒有哪一年,能像2005年那樣給世界帶來如此之多的驚悸與困擾。
人們普遍關注的全球政治與安全形勢的焦點問題在這一年中都有了新發展,包括伊拉克危機如何收場、布什主義的發展走向、伊朗問題和朝核問題等;而全球恐怖主義和自然災害形勢依然對人類生存和發展帶來了嚴峻挑戰,世界政治、經濟力量的重組和演變正在讓多極化趨勢變得更加復雜。
過去的一年,國際形勢總的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人類生態頻頻出現脆弱性危機。一再發生的大災變考驗著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也在呼喚人類必須發展的共同體意識。
在印度洋海嘯造成28萬多人失蹤或死亡后,人類步入了2005年;在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風聲鶴唳中,人類終于盼到了這一“災禍之年”的終結。往事不堪回首:發生在伊拉克的踩踏事件,近2000人死傷;突如其來的南亞大地震,造成8萬多人死亡;颶風橫掃,“卡特里娜”吞掉美國保險業約250億美元;空難頻發,11起重大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數幾乎是2002-2004年三年的總和。
在重大災變面前,國際社會的團結與合作精神空前提升。1月,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日本舉行世界減災會議,描繪未來10年減災前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在瑞士召開,討論災難處理、抗擊艾滋病和瘧疾、防止氣候變暖等社會公益及安全問題。2月,歷經7年艱苦談判的《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批準國家的人口數量占全世界總人口的80%。7月,八國峰會前所未有地把援助“人類文明的傷疤”———非洲和全球氣候惡化作為議題。9月,聯合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首腦會議舉行,150多個國家領導人就發展、安全、人權等問題做出了重大決定。2005年是人類共同體意識空前覺醒的一年。
第二,中亞“顏色革命”遭遇挫折,美國自9·11事件后在中亞的戰略擴張開始踢到石板。
2005年,美國多位高官頻繁訪問中亞,其對該地區的濃厚興趣引起世人關注。從2005年4月至10月,在短短6個月時間里,共有5位美國高級官員訪問中亞。美國早在2003年就提出了“新中亞戰略”,力圖擴張在中亞的戰略勢力,并保住美在中亞的駐軍和機場,以確保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2005年初吉爾吉斯斯坦發生的“郁金香革命”似乎讓美國看到了新的希望。
然而接下來中亞局勢的變化卻對美國的戰略影響帶來了重大打擊。2005年7月上海合作組織峰會首次提出了要美國從中亞撤軍的要求。安集延的動亂更使烏茲別克斯坦總統卡里莫夫大為緊張,他以強硬態度維持政權,宣布要美軍在三個月內撤走基地。11月24日烏茲別克斯坦又要求部分北約國家停止使用該國領空從事對阿富汗的安全和援助行動。吉爾吉斯斯坦則在12月提出了大幅度增加基地租賃費用的方式乘機敲美國一把。隨著12月5日哈薩克斯坦大選結束、原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再度連任,中亞的“顏色革命”風潮終于就此停息。在2005年中亞的戰略競爭中,俄羅斯獲得了明顯的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