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運的奇襲戰
說起織田信長的戰斗,大概所有的人都會首先想到桶狹間之戰。因為桶狹間之戰是最有名的。從這個事情引申開來,如果問“織田信長最擅長什么戰術”,十有八九的人會回答“奇襲戰術”。
不過,認為織田信長擅長奇襲戰到底對不對呢?放眼信長后來的戰斗歷史,就會發現,從桶狹間之戰以后,信長再也沒有用過奇襲戰。
仔細想想,這也是很正常的。因為戰斗的對手也知道桶狹間之戰,從而認為信長是奇襲的天才,肯定會加倍防范,既然已經有所防范,那么奇襲也便不可能實現了。
另外,信長本身在那之后,也沒有碰到過一定要用奇襲的情況。都是在經過充分的準備之后,堂堂正正的從正面一決勝負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信長最擅長的戰術是奇襲”是大錯特錯的。桶狹間之戰,可以說是他生命中唯一一次奇襲戰。
那么,對信長來說桶狹間之戰到底意味著什么呢?另外,作為信長對手出現的今川義元來說,桶狹間之戰又代表了什么?我們就此來探討一下。
信長的父親信秀是在天文十二年(一五五一)三月三日病死的。信秀與美濃的齋藤道三,駿河的今川義元打了一輩子的仗,終于快要完成尾張統一的時候,實際上,尾張國內還是有很多敵人存在的。也就是說,信秀死后,尾張統一的事業,就由繼承家督之位的信長來完成。
信長背負著與尾張各地的織田同族戰斗的宿命,弘治元年(一五五五)四月,打敗下四郡守護代清須城主織田信友。后年弘治三年十二月,殺死弟弟信行,終于在永祿二年(一五五九)三月,成功打敗上四郡守護代巖倉城主織田信賢,完成尾張統一。
但是,在信長同族相殘的時候,終于平定三河的今川義元也開始向尾張發展。雖說“永祿二年信長平定尾張一國”,但這只是說尾張國內沒有了敵對勢力,并非指領土方面完全在信長的支配之下。
那么,這個今川義元以駿府今川館為大本營,領土囊括駿河、遠江、三河,現在更是將勢力伸向尾張。今川氏在元弘、建武之亂的時候,初代今川范國跟隨足利尊氏建立軍功,成為駿河、遠江兩地的守護,其后,遠江統治權被斯波氏取代,一直擁有駿河的支配權,在七代氏親時成為戰國大名,經八代氏輝,目前當主為九代義元。義元時代是今川氏最繁盛的時期,在軍師太原崇孚(雪齋)的輔佐下,義元被稱為“海道第一弓取”。
根據一般的說法,永祿三年(一五六零)五月的桶狹間之戰時,今川義元為了上洛而來。由于今川氏與足利氏本為同宗,因為從足利氏分出了吉良氏,從吉良氏又分出了今川氏。因此有“御所絕而吉良繼,吉良絕而今川繼”這一說法。而當時,足利將軍勢微,吉良家又缺乏人才,所以今川義元上京輔佐將軍,乃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而主張今川義元上洛說的人認為,今川義元當時官居治部大輔,從治部大輔經三河守而登征夷大將軍之位,正是足利尊氏走過的路。也就是說,今川義元是要上洛而途經尾張織田氏的領地時,被織田信長偷襲成功的。
但我認為,還有另一種可能性的,即今川的目的在于奪取尾張的領地。因為在當時今川氏的史料中,根本沒有關于今川義元上洛的有關記載,上洛的記載都是來源于江戶時代的軍事小說,所以可信度并不是很高。反而是認為今川義元為了奪取尾張領地而來的比較符合邏輯。
義元在永祿三年(一五六零)五月十日,命井伊直盛、松平元康為先鋒出發,自己隨后在五月十二日從駿府今川館起程。先鋒、本隊合計二萬五千人的大軍,而有些史料上稱為四萬,大概有虛張聲勢的成分在內。而為了迎戰,織田信長最多可以動員的兵力為五千左右,除去在各支城把守的之外,能夠上戰場的也就只有三千左右。兩萬五千對三千,對織田信長來說確實是以一敵十的戰斗。所以很多人都說,他這次的勝利是僥幸的。那么真的如大家想象的那樣嗎?
我們先來分析一個數據。在桶狹間之戰時,大名還使用“貫高制”,今川義元當時的貫高現在已經不得而知,不過根據太閣檢地時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
駿河十五萬石
遠江二十五萬五千一百六十石
三河二十九萬零七百一十五石
合計約七十萬石左右。而今川義元的時代要比這時早三十八年,應該當時還不到這個水平。
而尾張一國就有五十七萬一千七百三十七石。而且尾張要比駿河、遠江、三河等地的土地肥沃的多,是戰國時代有名的糧倉。所以人們往往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認為一方是統轄三國的大大名,另一方卻是好不容易才統一了一國的毛頭小子,雙方力量差距就像大象與老鼠那樣顯著。但其實,如果你看到的是七十萬對五十七萬的時候,還會那么認為嗎?所以說,桶狹間絕對不是什么運氣好,奇跡之類的戰役,而是信長一手策劃好的精彩大戲。
信息操作與信息收集的差別
就像嚴島之戰時的離間計一樣,在桶狹間之戰時,信長也使用了很多離間計??梢哉f,在信息操作方面,信長比義元技高一籌。
從今天可以得到的信息來看,桶狹間之戰前夕,信長實施的離間計有兩件。一件是計殺戶部新左衛門。戶部新左衛門本來是織田的部將,統領笠寺附近。后來看到今川義元勢力強大,再加之今川家的勸誘,遂寢返到今川家。
于是,信長首先把戶部新佐衛門寫給自己的信收集起來,交給右筆,命令右筆模仿戶部新佐衛門的筆跡。右筆經過一年的練習,已經可以寫的與戶部新佐衛門一模一樣了,于是讓此右筆冒充戶部新佐衛門寫一封給信長的密函,讓信長的家臣扮成商人的樣子,裝做偶然被義元發現的樣子,送到今川義元那里。今川義元隨即中計,將戶部新佐衛門斬首。
離間計的另一例,是鳴海城(今名古屋市綠區鳴海町)的山口左馬助教繼、九郎二郎教吉父子的事件。這個山口父子本來是作為織田方統領鳴海附近領地,看到今川義元的勢力延伸到尾張來之后,于是背叛織田家,投靠今川家。他們將尾張的情報完全泄漏給了今川方。
對于這個山口父子的離間計,與剛才對戶部新佐衛門的密函戰術不同,使用的是傳聞戰術。雖然同樣是離間計,但信長不會用相同的手段。
信長首先令手下喬裝改扮潛入駿府城,在那里散布“山口左馬助是假裝投靠今川家,等義元攻入尾張的時候,再與信長里應外合,前后夾擊。”這樣的流言。
無論什么時代,流言都是有效的手段。而且,戰國是個爾虞我詐的時代,因此離間計是最為有效的計策。有個詞叫做“疑神疑鬼”,就說明了不能輕易相信別人的意思,這個流言傳到義元的耳朵里,他也不辨真偽,就把教繼、教吉父子召到駿府,令其切腹自殺了。
剛才的戶部新佐衛門事件,根據史料記載,有弘治三年(一五五七)說,永祿元年(一五五八)說這兩種說法,山口父子事件傳說發生在永祿二年。也就是說,都發生在桶狹間之戰前夕。信長可以在桶狹間打敗義元,確實很大方面取決于永祿三年五月十九日戰斗當天的偷襲,但是,我認為,與此同時離間計的成功也是十分重要的。
戰斗結果不止取決于合戰當天的實際軍事力,還被之前的各種準備工作所左右,這不是從中可以看到的嗎?
在為數眾多的戰國武將中,像信長這樣重視情報的武將寥寥無幾。對離間計的運用恰到好處,對隱藏情報也做的天衣無縫。我試舉一例。
桶狹間之戰前夜,即五月十八日晚上,在信長的大本營清須城的議事廳里重臣云集。根據以往的說法,這是在開軍事會議,家老級的重臣一一發表自己的意見,出擊還是籠城意見各不同,最后也未能達成一致,只好散會。特別是,其中老臣林佐渡守秀貞(通說中是通勝)提出“敵人四萬,我方只有三千,野外作戰毫無勝算。在清須城內固守才是上策?!毙砰L對此的反應是“對于沒有后援的清須城,固守只能是自取滅亡。不管怎么說,應該先出擊才對?!眱蓚€人意見相左。
但是,事實上平時所說的那個軍事會議是不存在的。被稱為史實性很高的太田牛一的《信長公記》中寫著“當天夜間沒有任何行動,軍隊跟往常一樣,大家在談論各種奇談怪論,直到深夜才各自回去?!?/p>
從信長的行事風格來看,這也是很自然的。重臣中說不定也有義元的奸細。在軍事會議上說“明天我們要偷襲義元的大軍”的話,難保這個消息不會傳到義元那里。說起來,戰國時代的君臣關系就是如此?!坝蹟诚绕奂骸?,當時的信長大概就是這么想的吧。
那么,終于到了決戰當天,五月十九日。
這天,義元本隊打算從沓掛城出發向大高城進發。義元本隊進入大高城之前,必須要先排除織田方在大高城附近建的兩個砦——丸根和鷲津。因此,在十九日天亮前開始攻擊。
信長得到丸根、鷲津兩砦被攻擊的消息是在凌晨四點。正在裝睡的信長聽聞此消息后跳起來,命令準備出戰。有名的幸若舞《敦盛》中的一節“人生五十年,天下間,一切恍如夢幻;但凡一度生存,豈有永恒不滅者”,正是此時的情景。
起床之后隨便吃了點東西,信長單騎從清須城飛奔而出,跟在他后面的只有五個小姓,主從六騎奔向熱田神社。隨后,二百人左右的雜兵也到了。
信長在那里進行戰勝祈禱。人們經常說信長是無神論者,那其實是不對的。在他舉行戰勝祈禱的時候,士兵聚集到了千人,早上八點左右開始出發。聽到主公出戰的消息,信長的家臣們開始聚集起來,到信長早上十點左右進入善照寺砦的時候,軍隊已經變成三千人。
順便說一句,這三千人已經是信長可以動員的最大人數。因為有些兵力必須留在支城內以防萬一。
正午時分,信長率領二千兵力從善照寺砦出發向中島砦前進。三千兵力中有一千留在善照寺砦內。其實這是信長的戰略,包含著深遠的意義。因為今川方面也會派出斥候來偵察信長軍的動向,要防備他下一步的行動。將一千人留在善照寺砦內,給今川方造成信長本隊還沒有行動的假象??峙率前炎钜俗⒛康能娖?,馬印等留在善照寺砦內,以吸引敵人的注意。
不過,雖然我寫著“從善照寺砦出發向中島砦前進”的進軍路線,不過這也和以往的說法不同。以前普遍的看法是,信長從善照寺砦出發,向相原方向迂回到太子根的小高丘,然后從那里偷襲位于桶狹間的義元。也就是所謂的“迂回奇襲說”。
對此,我忠實于《信長公記》的記載,采用了從善照寺砦出發向中島砦前進,從那里進行“正面奇襲”,攻擊了在桶狹間山休息的義元軍的說法。
“奇襲的奇,是奇策的奇,從正面進行奇襲不是很可笑嗎?”或許有人會這么認為。正因為如此,所以從來都是認為進行的是迂回奇襲,只有《信長公記》里是說的正面奇襲。
那么,從正面進行的攻擊為什么會被稱為奇襲呢?事實上,這里有一個怎樣看待桶狹間之戰的方法問題。這里,我們也要提到情報的重要。
話題稍微說遠一點,戰斗結束后的論功行賞,信長最先褒獎的是名叫梁田出羽守政綱的武士。被叫做出羽守這么了不起的名稱,大家一定認為他是位重臣,但事實并非如此。他只是個尾張與三河交界處附近的,住在沓掛的地侍,也就是個土豪而已。所謂的地侍、土豪,是在戰爭的時候,拿著武器上戰場,沒有戰爭的時候,就在土地上耕作的人,也稱為半農半武士。
桶狹間之戰的時候,像后面描述的那樣,最先刺中義元的是服部小平太,取得義元首級的是毛利新介。按照以往的慣例,最先收到褒獎的應該是這兩個人中的一個。在桶狹間之戰中,梁田政綱所發揮的作用可以從以下兩點來分析。一是對義元本隊的偵察以及報告。即十九日早上,從沓掛城出發的義元本隊,到底經過那條路線向大高城進發,其部隊人數為多少,中午吃飯休息的地方是在哪里,等等此類問題。也就是說,信長從梁田政綱的報告中,得出在哪里進行奇襲的結論。
另外一個作用,是將信長本隊的二千人即奇襲部隊,引導至準確的奇襲地。這是只有熟悉桶狹間地形的梁田政綱才能做到的。“人盡其材”大概就是這樣子了,人可以根據給予自己的舞臺發揮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吹竭@個時候的梁田,令我不禁如此想到。
而且,從準確引導至奇襲地點來看,政綱可以事先就把今川方的斥候消滅掉了。可惜的是,這點從史料上無從考證了。兩千人的奇襲部隊接近桶狹間的義元本隊,而今川方的斥候竟然沒有發現,難免讓人想到是被政綱的手下解決掉了。
桶狹間古戰場上的兩個謎
根據至今流傳甚廣的迂回奇襲說,信長率領的兩千奇襲部隊,一舉攻下太子根的小山丘,然后向被稱為桶狹間的洼地進行石塊攻擊,最后取得了義元的首級。我所知道的電影、電視、漫畫、戲曲等等所有的關于桶狹間之戰的作品中,無一例外的都是設計的信長從山丘上,向著正在休息的義元本隊沖下去。
理由就包含在這個地名里。狹間這個名詞就意味著“洼地”的意思,而確實桶狹間附近的洼地很多。以前的解釋都是說,義元在谷地的地方進行午飯以及休息。
不過《信長公記》中卻是說,義元的休息地點不是谷地,而是叫桶狹間山的山上。想來確實如此。就因為率領兩萬五千人的大軍的大將說了一句“正好到午飯時間了”,于是就在行軍中的谷地洼地開始休息,這是不可能的。雖然說是行軍中的吃飯,也應該選擇合適的地方。
用這樣的眼光重新看待相關史料,就會發現兩點問題。一是作為織田家軍配者的伊束法師,有本專門描寫他的書叫《伊束法師物語》,書上記載“十七日敵本陣赴池鯉鮒,令其駐扎于桶?!?/p>
這篇文章被認為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后寫成的,“義元十七日將池鯉鮒作為本陣,然后順勢進入桶狹間布陣,在此吃十九日的午飯。”但是,在《伊束法師物語》前面一部分中有寫道,松平元康進攻丸根砦,這些可以明確是十七日的事情。也就是說,這篇文章可以認為是“十七日,義元將本隊在池鯉鮒布陣,先鋒在桶狹間布陣?!?/p>
關鍵是,先鋒部隊已經在兩天前,于義元休息的地方布陣了。
另一史料是《三河國郡志》,寫的內容幾乎是一樣的。既然事先已經構建陣地,就不可能在狹窄的谷地休息,而是像《信長公記》中說的那樣,在桶狹間山的山頂。
問題是,這個所謂的桶狹間山到底在哪里。我也詢問過當地的老人“您知道桶狹間山嗎?”可是問了好多人,都說不知道。信長時代的桶狹間山到底是從何時開始不這么叫的呢,還是說《信長公記》中桶狹間山不是一個固有名詞,而是通指“桶狹間的山”呢?
桶狹間附近最高的山,現在海拔64.7米,其周圍的山丘都可以稱為桶狹間山。義元在桶狹間山的山頂附近北側布陣。
正午左右,在桶狹間山本陣的義元吃過午飯,接到丸根砦、鷲津砦陷落的報告,十分高興的哼了三首小曲。根據史料記載,這個時候還召開了茶會,完全沒有考慮到會被偷襲。
下午一點之前,桶狹間附近突降大雨。實際上,這場大雨對于信長軍十分有利。因為今川方的斥候部隊被大雨遮住了視線,另外,斥候部隊因此散開。信長的兩千部隊可以神不知鬼不覺的接近桶狹間山腳下,正是靠了這場及時雨。
信長奇襲的時間,可以說是剛過下午一點。從繪圖史料中可以看到,大雨中信長發出總攻命令的場景,而實際上,當時雨已經停了。雨過天晴雜樹下避雨的義元家臣準備重新開始吃飯的時候,信長的兩千奇兵沖進了桶狹間山。
完全沒有想到被偷襲的今川軍,頓時陣腳大亂。根據《武德編年集成》一書記載,義元剛開始以為是失火,或者是家臣打架,頂多認為是家臣有人謀反。
這時,在桶狹間山周圍有五千左右的今川軍,義元身邊有三百左右的馬回眾,也就是所謂的旗本保護,義元在中間想盡快逃走。
一般認為,從五千人中找出義元不是很困難嗎?但是,信長十分迅速的找到了義元的藏身之處。理由很簡單,義元旁邊放著涂漆乘輿。
這如果是馬的話,那就很難找到義元的所在,他或許可以順利的逃走。但是,涂漆乘輿卻要了他的命。涂漆乘輿是經過將軍特許才得到的特權。經常有人說“義元是個坐著轎子出戰,連馬都不能騎的軟弱武將?!边@其實是錯誤的。他是因為那是名門的象征,才坐著轎子的。而卻因此喪命,人生真是不可預知的啊。
涂漆乘輿就在義元身邊,也表示了這時候義元方對于奇襲還是毫無防備。假如有心的話,應該把涂漆乘輿放到遠離義元的地方。
現在,一般被稱為桶狹間古戰場的地方,不是在桶狹間山上,而是在低處。這是為什么呢?現在,有兩處古戰場。關于這個謎題,我們再來討論一下。
作為“桶狹間古戰場公園”而設立的地方有兩處。一處是,快到名鐵的中京賽馬場前車站的地方,位于豐明市榮町南館。另一處是,在其西北方的名古屋市綠區有松町桶狹間這個地方。
順便說一句,這兩處的古戰場公園,都是在桶狹間山周圍,以海拔64.7米的山丘為中心的一帶,豐明市的在山丘北麓,名古屋市的在山丘西麓。大概被信長偷襲的今川軍,從山上逃到山下去了。
當時的情形,今川軍可以逃的方向有兩個。一是剛離開的沓掛城,二是準備去的大高城。從沒考慮過如果被偷襲該怎么辦,所以部將只能根據當時的情況做判斷。我認為:逃往沓掛城的今川軍被信長軍在桶狹間山北麓的豐明市古戰場迎擊,逃往大高城的今川軍被信長軍桶狹間山西麓的名古屋市古戰場迎擊。
那么,義元本身是在哪一個古戰場被取了首級呢?想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注意到《續明良洪范》的記述。在此簡單敘述一下大意。
義元聽從了家臣的建議,向大高城方向逃亡,騎著馬,身邊有島田左京、澤田長門守等十二三個部將的陪同,在路上遭遇信長方的追擊,侍臣一個個被殺,最后只剩孤身一人,先被服部小平太的長槍刺中,驚慌失措時被毛利新介取了首級。
即義元從桶狹間山向西下山,逃往大高城途中,被信長軍追上取了首級。因此,如果按照《續明良洪范》的說法,義元被殺的古戰場是在名古屋市的那處。
戰斗最終結束是在下午四點左右。今川軍戰死者有三千人,可以看出這場戰斗的慘烈。此后,今川家迅速衰弱的原因,在于很多重臣都死于此戰。
此時,桶狹間附近的今川軍約有五千左右,其他地方還有兩萬人馬。不過,一聽到“義元大人被殺”的消息,今川軍大部分都逃回自己領地。僅從這點可以看出,當時總大將的凝聚力有多大,也可以說是象征了戰國大名領國內的主從制關系。
第二天五月二十日,信長在清須城檢驗首級,標志著這場戰斗的完全落幕。
對信長來說,桶狹間之戰到底意味著什么呢?當然,勿庸置疑為信長以后的發展打開了一片新天地,不過,我想并非這么簡單。這場戰爭是象征戰國武將新舊交替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