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半島”——維和工兵的家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中國日報網消息:據《人民日報》消息,布卡武——剛果(金)最危險的戰亂地區,反政府武裝不時與政府軍激烈交火,瘧疾、艾滋病、霍亂、鼠疫等各種傳染病肆虐。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有一支從中國人民解放軍蘭州軍區抽組的218人的聯合國維和部隊——中國第十批赴剛果(金)維和部隊(工兵分隊和醫療分隊)。
“中國半島”——維和工兵的家
11月的布卡武正值雨季,瓢潑大雨時常不期而至,一時間電閃雷鳴,雨點重重地打在屋頂上,發出劇烈聲響,直將電機的隆隆轟鳴淹沒。為躲避這一“不速之客”,我們躲進一間由集裝箱改造而成的宿舍,狹小的空間內僅擺有兩張床、兩把椅子和一張小桌子。負責電站維護的兩名戰士就在這嘈雜的機器轟鳴聲中24小時輪流上崗。
工兵分隊營地位于基伍湖畔,背靠山腰,呈半個橢圓形向東延伸至基伍湖,“中國半島”(見圖一。本報記者呂鴻攝)由此得名。從布卡武的卡烏姆機場到“半島”,19公里的路程,走了近一小時。同行的中國駐剛果(金)武官畢京三大校告訴我們,經過多年戰亂,這里的道路因為失修而無百步之平。
“半島”面積不大,東西不到500米,南北約200米,“半島”的生活區占營地面積的2/3,“半島”外圍由鐵絲網與外界隔離,四個角落有哨兵值崗,鐵絲網以外的基伍湖岸零星分布著幾間茅草屋,以捕魚為生的人們在此維持著最艱難的生計。
在“半島”環水的三面,順著斜坡拾級而下,就進入了凈水站、發電站和菜園。“這里的雷雨時常讓人躲閃不及。”見到記者,負責電站維護的兩名戰士多少有些興奮。他們說,嘈雜的機器轟鳴聲時常讓戰士們夜不能寐。負責水站技術保障工作的侯永兵說,當地飲用水的細菌含量是國內的上萬倍。為了保證官兵們能喝上安全的水,2003年工兵分隊部署后,在“半島”建立了這個凈水站,它的水質基本能達到礦泉水的標準。
來這里的頭兩個月,戰士們還感到新奇,之后就有了寂寞,寂寞時會靜下心來讀書,與戰友分享心得體會。同時,各種各樣的活動豐富多彩:完善“戰地圖書館”,每周播放電影,每月舉辦“集體生日”晚會,開辦“和平之聲”軍營廣播,舉行攝影比賽,等等。戰士們沒有怨言,因為他們知道身上的重任。
為改善聯合國以肉食供應為主的單一局面,戰士們在“半島”周圍開辟菜園。廢棄的土地瞬間變成了一塊塊錯落有致的整齊菜地,園中豇豆、蘿卜、白菜長勢喜人,綠油油一片。“你好,中國。”隔著鐵絲網,一名當地少年用地道的中文向我們打起了招呼。“我叫‘李小龍’,就住那兒”。他指著身后的茅草屋,興奮地說,維和工兵是他的漢語老師,“他們種菜的時候,我就跟他們聊天學習中文,他們說我學了中文后可以去北京”。如今,“李小龍”已是中國路橋公司雇傭的“高級翻譯”。戰士們說,“半島”周圍中文說得好的不只“李小龍”一人,還有“劉德華”、“李連杰”,他們都非常喜歡中國,都取了響當當的中國明星的名字,去北京成了他們心中最美好的夢。
平整潔凈的場地上,五星紅旗和聯合國旗迎風飄揚。清晨,軍營號角聲響起。國旗下,維和工兵分隊整裝待發,開始了新一天的忙碌。
瓦倫古——險象環生的最前線
“僅今年7月以來,這里就發生過6次激烈交火,有時交火地點距離營地不過百米。”親身經歷過多次槍戰的工兵分隊副指揮劉志剛說,最激烈的一次是在8月18日晚上8時左右……
汽車在瓦倫古山區蜿蜒的黃土路上一路顛簸前行,泥漿四濺。
離開“中國半島”,我們向工兵執行任務的最前沿陣地瓦倫古進發,距離96公里。在這里,突如其來的瓢潑大雨時常將剛剛平整一新的山路沖刷得泥濘不堪,滿眼望去,到處是黃泥深坑。幾名身著綠色軍裝的當地政府兵由遠及近邋遢而過,肩上扛負的步槍此時似有千鈞重量,將那饑腸轆轆的身軀壓成了“弓”字形。印有黑色“UN”字樣的聯合國車輛迎面而過,車上荷槍實彈的維和士兵時刻警惕著周圍的風吹草動。
陪同我們的工兵分隊指揮長周丕峰早已習慣了這一路上的“戒備森嚴”,和我們談起了在非洲維和的點點滴滴,“其實在非洲的日子真的很苦,我們需要克服許多國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瓦倫古的任務還未完成,他又突然接到聯合國剛果(金)特派團(以下簡稱“聯剛團”)司令部下達的緊急任務,立即著手幫助埃及維和部隊在卡烏姆機場附近修建軍營。這些天來,他已經連續幾個夜晚沒有合過眼了。
瓦倫古地區已漸入當地反政府武裝控制的危險地帶,是聯剛團軍事行動的最前沿。順著山路,汽車緩緩駛入山谷,道路周圍重山環繞,若遇反政府武裝進攻,仗著地勢居高臨下,此處實難躲藏。沿途靠山一側的山坡有些已被雨水沖刷得砂石裸露、溝壑遍布,讓人不由得擔心山崩、落石等災害隨時可能從天而降。不久前山體滑坡,整整一車當地人從此長眠。此時,我們曾有的些許看風景的興致瞬間全無,開始緊張地觀察著周圍的一切。
“這項工程任務艱巨,困難不少。但自接受任務以來,我們堅持進行高標準作業,嚴把質量關,要創出‘中國速度’、‘中國質量’。”周丕峰邊說邊指著眼前一段平整一新的道路,深邃的眼神透著一股軍人特有的剛毅與成熟。在維和的日日夜夜里,火一般的赤道驕陽早已將這位陜西硬漢的皮膚烤得黝黑發亮。
為高標準完成任務,瓦倫古工兵小分隊在施工道路附近安營扎寨,起早貪黑,風餐露宿,經常啃點干糧,喝點涼水,草草打發午餐。中午時分,這里驕陽似火,氣溫迅速躥至37—38攝氏度。道橋中隊隊長趙建輝告訴我們,特別是挖掘機作業手往往要忍受高溫的折磨,因為此時駕駛室內的溫度已遠高于室外溫度,干起活來如蒸桑拿,汗如雨下。皮膚被曬得通紅發痛,汗水刺得眼睛都睜不開。“每次從駕駛室下來后,整個人就像從水里撈出來一般,精疲力竭。”趙建輝的聲音有些哽咽。他接著說,高溫作業常常讓戰士們感到頭暈、惡心,中暑是常事。此外,瘧疾、霍亂、鼠疫等傳染病還嚴重威脅著戰士們的生命。有時戰士們病了都顧不上輸液,服點藥后繼續作業,因為隊里分工細致,崗位明確,“一個蘿卜一個坑”,少了誰都不行。戰士們常常自勉:“掉皮掉肉不掉隊,流血流汗不流淚。”
經過3個半小時的顛簸,汽車終于抵達瓦倫古小分隊營地(見圖二。本報記者牟宗琮攝)。營地坐落于崢嶸險峻的群山之間,一座用粗大木棍封起的簡易大門由玻利維亞步兵營把守。鐵絲網圍成的偌大平地上零星搭起了幾座帳篷,帳篷內空間狹小簡陋。這種帳篷,白天蒸籠般酷熱難耐,晚上擋不住蚊蟲肆意叮咬。惡劣條件下,戰士們經常頭暈腦脹,夜里難以入眠。
劉志剛向我們出示了當地政府軍與反政府武裝在山上激烈交火時射入營中的一些子彈和彈殼。8月18日那晚,在距離營地300米的地方,反政府武裝在將附近村莊洗劫后,與政府軍展開了激烈交火。火箭彈、機槍彈、照明彈將營地照如白晝,火光沖天,密集的槍聲和爆炸聲此起彼伏,“嗖、嗖……”亂竄的子彈如同受驚的馬蜂,四處橫飛。“子彈就在我眼前飛馳而過。我當即組織戰士們熄滅燈火,穿好防彈背心,做好隱蔽。30分鐘后,槍聲漸漸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