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美國總統肯尼迪遇刺身亡已近50年,美國史學界和媒體再次回顧其政治遺產,對肯尼迪的成就贊賞有加。但美國歷史學者蒂姆-斯坦利近日在英國每日電訊報撰文,反駁了學界對肯尼迪的誤解和溢美,認為肯尼迪要是沒死,聲名將遭污損。詳見全文:
肯尼迪遭刺殺已經過去近50周年了,對于JFK(約翰-F-肯尼迪的簡稱——譯者注)的回顧正在持續升溫。《新政治家》雜志即將刊出封面文章,設問:如果李-哈維-奧斯瓦爾德(刺殺肯尼迪的嫌犯——譯者注)當時改變了主意,情況會怎么樣?文章給出的答案似乎是“肯尼迪的死打破了世界和平的希望”。當然,我們是在辯論假設的問題。因為是假設,《新政治家》的文章毫無意義。肯尼迪的確是個重要的總統,但遠不是一個偉大的總統。
這篇文章現在還沒與讀者見面,但根據已經發布的消息,歷史學者詹姆斯-G-布萊特和珍妮特-M-朗將在文章中呈現如下觀點(加括號的粗體字部分),我蒂姆-斯坦利將對此逐條批駁:
關于越南:
【肯尼迪將會繼續反對美國對越南的戰爭。盡管軟弱而腐敗的南越政府早晚要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他也會對那些要求他派兵干預越南局勢呼吁置之不理。他可能終止一切軍事卷入。我們相信,那就是他最終的目標。】
這樣說,又對又不對。肯尼迪遇刺之前的確高調建議停止在越南的直接軍事卷入,但他的這番指令與其公開發表的聲明存在沖突甚至相反。1963年9月,全國廣播公司的大衛-布林克利曾經問他:是否相信有人說的卷入是必要的,否則就會在東南亞出現多米諾骨牌效應?總統堅稱:“我相信,我相信。”他可能并沒有認真考慮過撤出軍事顧問的事情。肯尼迪覺得越南實在是太重要了,絕不能丟掉,而且當初將軍事顧問送去南越的也是他自己。后來約翰遜接任總統時保留了多數原班底人馬,所以約翰遜的政策是肯尼迪政策的延續而不是中斷。
關于冷戰:
【他可能頂住與蘇聯對抗的呼吁。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已經使得肯尼迪和尼基塔-赫魯曉夫(當時的蘇聯領導人——譯者注)兩人都認識到此類對抗的危險性,想要防止發生這種情況。兩位領導人有可能為冷戰降溫。他們自導彈危機后有了避免對抗的決心。】
這純粹是猜測。赫魯曉夫因為導彈危機而遭到政治上的削弱,最后被新斯大林主義的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取代。而肯尼迪是一個傳統的冷戰倡導者,在他充滿象征意味的、廣為人知的就職演講中,他說美國愿意“付出任何代價、承受任何負擔、面對任何困難、支持任何朋友……來確保自由的生存和成功”。如果說有誰“呼吁”對抗蘇聯,這人首先是肯尼迪自己。
關于核武器:
【JFK可能會抵制繼續擴大美國核武庫的呼吁,并且與赫魯曉夫一起停止軍備競賽,限制并最終銷毀多余的核彈頭和運載工具。他與赫魯曉夫可能會在削減武器庫存上取得成功,盡管留給他們完成這一重大任務的時間非常有限。】
沒錯,時間非常有限,因為赫魯曉夫那時已經出局了。就算赫魯曉夫還掌權,他也是個信奉核武器的人,想要把蘇聯的軍事實力從依靠常規武器轉到依靠核武器上來。在1970年代初期美蘇關系發生轉變蘇聯處于優勢時,它也只是控制新增而不是削減核武器。
關于古巴:
【總統可能會抵制要求美國軍事干預古巴革命并建立一個更加親美政權的呼吁。他可能與菲德爾-卡斯特羅的古巴政府實現美古關系正常化。我們相信這會是他的目標。】
我真想知道上面這些話的根據在哪里。畢竟,是肯尼迪批準了古巴流亡者的豬灣登陸,還試圖刺殺卡斯特羅。而且,他在古巴導彈危機中的強硬立場,提升了自己在公眾中的威望。他怎么會拋棄這些,突然表現得像只和平鴿呢?
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兩位歷史學者關注的是外交領域。而在國內事務方面,除了一次減稅行動,肯尼迪可謂相當平庸,乏善可陳。他對于民權運動的推進過于緩慢(他選擇約翰遜當副總統,部分也是為了安撫種族主義傾向的保守人士)。使1960年代自由主義改革得以推行的——民權法案、投票權法案的通過以及大社會計劃的實施——正是肯尼迪的被刺身亡。這使得民主黨在1964年在國會選舉中贏得絕對優勢,并建立起一個占多數的廣泛的自由派聯盟,足以抵消參議院里種族主義傾向的南方集團的影響。由此,約翰遜總統被證明是個比肯尼迪更加大膽、勇敢的立法推動者。
再來說說肯尼迪的私生活問題。如果他還活著,不斷曝出的緋聞能讓他走多遠?他的性癡迷已經構成了臨界安全風險。如果他還活著,他將如何處置1965年的騷亂?那一系列騷亂打碎了和平自由主義改革的幻象。如果他還活著,他會參加1968年的芝加哥大會嗎?在那里,警察毆打了頭上戴著花兒的孩子,就像剛發生過的捷克“布拉格之春”中的場景。無論他再活多久,肯尼迪的自由主義大英雄的名聲終將被污損。雖然他的死明顯是種遺憾,但他卻因此被公眾永久銘記。
如果理查德-尼克松在1960年的大選中獲勝,情況將會完全不同。他將在民權運動中更加大膽,對古巴更加強硬,我們也可以指望這位“狡猾的迪克”(“水門事件”后,美國人給尼克松取的外號——譯者注)不會跟瑪麗蓮-夢露上床。可惜這一切沒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