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1月21日,亞努科維奇最后時刻拒絕和歐盟簽署《歐盟-烏克蘭聯系協議》,并在1個月后靠攏俄羅斯,以換取后者150億美元財政援助和1/3折扣價天然氣(相當于每年為烏克蘭節省20億美元),引發烏克蘭政治危機,到2月22日短短一天間烏克蘭政局翻云覆雨,亞努科維奇和季莫申科“交叉換位”,前者倉皇離開基輔而后者“凱旋”,各方煞費苦心周旋簽署的《和解協議》幾小時間便成為一張廢紙,人們開始關注接下來的局勢究竟將如何演變。
正如許多人所分析的,烏克蘭政治危機演變到今天的地步,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原因是“差錢”:正因為“差錢”,當初并不喜歡俄羅斯的季莫申科才硬著頭皮和俄國人虛與委蛇,并因為總理任上和俄方就天然氣價格達成的協議“對本國不利”而飽受“差評”,甚至被自己盟友奚落打擊;也正因為“差錢”,一直不喜歡歐盟的亞努科維奇,也才會咬著牙把“和歐盟經濟一體化”的口號一直喊道11月21日前夕,而且一度讓人覺得,他真的打算和歐盟就這么“聯系”下去了。
然而歐盟方面并沒有那么大方:2009年歐盟和烏克蘭等前蘇聯6加盟共和國簽署《東部伙伴關系宣言》,內容包括這些國家達到一定標準后可以和歐盟簽署《聯系協定》,并獲準進入歐洲市場,在達到入盟條件后,有資格加入歐盟。這個宣言的要點有二:一是各共和國要為融入歐盟作出犧牲,付出代價,包括貨幣貶值,能源和糧食補貼降低,市場開放和關稅調降等等;二是歐盟以援助作為各國“融入”的回報。由于宣言簽署不久,歐元區就爆發金融危機,隨后陷入曠日持久的經濟衰退不能自拔,至今也未恢復元氣,原本就是“原則性承諾”、并無細則的援助(包括資金支持和市場開放回報),自然更無下文。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俄羅斯和普京才自覺是個乘人之危的大好時機,軟硬兼施地把一桌子“嗟來之食”推到亞努科維奇面前。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亞努科維奇才抱著僥幸心理,去接受俄羅斯這桌連他自己也并不真愿下咽的“嗟來之食”。
此舉引發了烏克蘭政治危機,親歐洲的西烏派借機發難,而原本持泛斯拉夫觀念的東烏派,在俄羅斯和普京掩飾不住的傲慢得意,和層層加碼的壓力面前也嘖有煩言,這迫使亞努科維奇不得不放軟口吻,重提“融入歐盟”。至于他的對立面,從一開始就一直主張“端歐盟碗,服歐盟管”。更有甚者,2月22日剛剛獲釋的季莫申科,也要在獨立廣場大喝一聲“烏克蘭的未來屬于歐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