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首次國事訪問,選擇三個非洲國家“走親戚”,所到之處,受到熱情似火的歡迎,滿載感激、友誼和收獲回國。這次出彩的非洲之行,將永遠為中非人民所銘記。
中非原本一家親,如今更是親上親。
中非關系多年來是中國全方位外交中的一大亮點。這一關系經受住了國際風云變幻的考驗,成為公認的南南合作典范。習主席在短短一周的訪問中,在多個場合發表演講和講話,從歷史和未來的角度,深刻闡釋了中非關系,并同非洲國家領導人一起規劃了新形勢下全面加強合作的宏圖。
但中非關系在廣受好評的同時,也不乏雜音和質疑。在當今多元化和網絡化的時代,有點不同的聲音是正常的。比如,在援助非洲問題上,國內就不時有些議論。有人對援非不理解,認為中國還有很多貧困地區,自身也面臨不少問題,犯不著花大錢去援助非洲。
這種看法顯然是片面的。
須知,任何援助都是相互的,不是單方面的賜予。中國援助了非洲,非洲也幫助了中國。中國的對非援助,結果是互利共贏的,其中不存在誰“吃虧”誰“沾光”的問題。
外援是任何大國甚至一些中小國家外交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實施手段。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大國,為了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和長遠利益,為了世界的和平、合作和發展,向后進的國家和地區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是我們應盡的義務和應有的擔當。如果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點遠見、道義和抱負,那是不會有什么出息的。
這世界就像個地球村,每個國家都是這村里的居民。大家都得交朋友,即使你不太富裕,也可以窮幫窮。朋友是交的越多越鐵越好。否則,如果你家有什么事,就沒什么人愿意幫襯你。你口袋里不管有多少錢,也是孤獨和孤立的。
中非關系有其獨特屬性。我們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是相互依存的關系。“歷史反復證明,中國發展好了,非洲發展會更順;非洲發展順了,中國發展會更好。”
中國外交在文革時期曾受到過意識形態劃線的干擾,也出現過外援不量力而行的做法,并遭受過挫折。但可以有把握地說,對非援助是最為成功的。當年我們勒緊褲腰帶援建的坦贊鐵路,對受援國是雪中送炭,并打破了當時種族隔離政權的制裁,同時也間接影響了一批非洲國家同我建交。
當然,在援助上我們不會同西方國家攀比。但如果比一下,我們在援非的絕對數量上,是遠遠低于西方大國,甚至西北歐的小國的。我們的優勢不在于數量,而在于質量和方式,在于有一個好的政策,如援外“八項原則”和后來的互利合作“四項原則”。因為我們在援助上平等待人,尊重受援國的感受,從不借援助干涉別國內政,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所提供的援助符合受援國的需要,受到非洲國家的普遍歡迎和贊譽。我們數量有限的對非援助,發揮了巨大的政治和經濟效益。
中國援非的另一大特點是與時俱進。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我們的外援更加形式多樣,講求實效,強調互利。今天中國的援非結構,已不同于當年單純的官方對官方捐贈或無息貸款,而是以政府貼息的優惠貸款或商業信貸為主。這在經合組織的概念中,已不屬于“官方發展援助”。這些貸款是按商業原則運作的,行為主體也主要是公司、企業,不是白給的。但它數量較大,一可滿足非洲國家希望中國參加基礎設施建設和在礦能領域投資的訴求,二可為中國公司走向非洲提供資金支持,三可進一步開發非洲市場。中國的這種做法,是對傳統援助的有益補充。
有人批評中國參與非洲的礦能投資是“掠奪資源”,這是完全站不住腳的。中國同非洲的貿易結構并非盡如人意,但這不是中國所獨有的,西方國家也主要是從非洲進口礦能產品,出口工業制成品,他們從非洲進口的石油比中國還多。對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來說,要支撐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謀求相對穩定的原材料供應,是無可厚非的。中國和非洲的合作,事關國家的經濟安全。我們正在做并將繼續努力去做的,就是將中國的利益和非洲的利益緊密地結合起來,謀求共同發展和繁榮。
非洲國家投桃報李,在許多事關中國核心利益的問題上一直給予堅定支持。大家都還記得,1971年在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表決時,76張贊成票里,有26張是非洲國家投的。當中國遭受自然災害時,非洲國家也伸出援手,如赤道幾內亞這個只有200萬人口的小國,就向汶川地震災區捐贈200萬歐元,表達心意。
今天,中國已是非洲的第一大貿易伙伴。非洲也是中國第二大勞務承包市場、第二大石油進口來源地和第四大投資目的地。非洲資源豐富,但基礎設施落后,工業處于起步階段,發展潛力巨大。非洲國家對華友好、信任,不像有的國家那樣,對我處處提防和設限。非洲是中國公司“走出去”的理想目的地。中國資金充裕,技術實用,在農業、制造業、基礎設施等方面都擁有優勢。中非互有需要,優勢互補,相得益彰。
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公司走向非洲市場時,就是靠援助非洲帶動的。中國公司往往是先承建援非項目,以其優質工程為招牌,在當地勞務市場站住腳,并向周邊國家逐漸擴展的。
現在,中非關系已遠遠超越了雙邊關系的內涵和外延。中國的和平發展,需要穩定的周邊和友善的國際環境。非洲同中國沒有邊界糾紛和利害沖突。中國不結盟,但并不意味著我們在國際事務中不需要同盟軍。要實現中國夢,我們離不開非洲,離不開世界。
習近平主席在達累斯薩拉姆演講時指出,“新形勢下,中非關系的重要性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雙方共同利益不是減少了而是增多了,中方發展對非關系的力度不會削弱、只會加強”。
這是中國對新形勢下中非關系的基本定位,也是面向非洲和世界做出的堅定承諾。
中非關系的根基和血脈在人民。中非關系的健康發展取決于堅實的民意基礎。中國和非洲的主流民意是擁抱中非友好和擁護中非加強合作。個別“民意領袖”或“知識精英”的偏頗言論,往往是他們個人或一小部分人的看法,并不能真正代表民意。
但這也告訴我們,中非關系不能“吃老本”,不能一手硬,一手軟,必須適應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我們在把經貿合作的“硬”支撐繼續做硬的同時,也要在人文交流的“軟”助力上再多下工夫。在經貿上要坦誠面對存在的問題,并著力解決這些問題。在人文交流上要搭建更多有效平臺,通過交融、交心,增進互信、理解和友誼。
相信有中非老一代領導人共同點燃的中非友好火炬,一定會代代相傳,永不熄滅。
(來源:人民網 作者劉貴今? 浙江師范大學中非國際商學院院長、中國政府前非洲事務特別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