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26日電 據外交部網站消息,中國中日友好協會會長唐家璇23日在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中日關系研討會上發表題為《繼往開來,共創中日戰略互惠關系新局面》的演講。他表示,中日間存在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差異,還有歷史、臺灣、領土主權等諸多敏感問題,發展中日關系,要有求同存異的政治智慧。
唐家璇指出,在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之際,兩國有識之士會聚一堂,回顧總結中日關系發展歷程,展望探討兩國關系未來,恰逢其時,很有意義。
唐家璇表示,中日毗鄰而居,兩國關系源遠流長。在長達兩千年的友好交往中,兩國人民相互學習,相互借鑒,有力促進了各自發展,也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然而,從19世紀末開始,兩國關系經歷了一段不幸的歷史,特別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極其深重的災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災難。戰后很長時間,中日兩國處于相互隔絕和對立的不正常狀態。
唐家璇稱,從中日關系發展史的角度看,1972年兩國實現邦交正常化具有劃時代意義,不僅結束了戰后兩國間的不正常狀態,使中日關系重回和平、友好、合作的軌道,也深刻改變了國際和地區政治格局。在當時的冷戰鐵幕下,分屬不同陣營的中日兩國從敵對走向和解,為亞洲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不同社會制度國家間發展睦鄰友好關系樹立了典范。
知古可以鑒今。唐家璇表示,紀念邦交正常化40周年,是為了從歷史中尋找啟迪,以利今后更好地發展中日關系。中日邦交正常化留給我們許多重要的經驗和啟迪:
——發展中日關系,要有洞悉世界大勢和時代潮流的戰略眼光。上世紀70年代初,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美國總統尼克松對中國進行破冰之旅,日本國內要求恢復中日邦交的呼聲日益高漲。中日兩國領導人敏銳地看到,兩國邦交正常化時機已經成熟。田中角榮首相順應時勢,應周恩來總理邀請率團訪華,兩國領導人共同簽署并發表中日聯合聲明,一舉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掀開中日關系新的一頁。在此后締結和平友好條約以及打破政治僵局等幾次重大歷史關頭,兩國領導人都作出了順應時代潮流的正確抉擇,他們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值得后人學習。
——發展中日關系,要有勇于擔當的歷史責任感。不難想象,面對日本侵華戰爭造成的巨大創傷和兩國間意識形態鴻溝,中日邦交正常化之路充滿艱難險阻。在重大歷史抉擇面前,兩國老一輩領導人和政治家從兩國和兩國人民根本利益出發,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魄力,果斷作出戰略決斷,排除重重阻力和干擾,毅然承擔起歷史責任。他們的正確抉擇,有力推動了歷史車輪向前發展。
——發展中日關系,要有求同存異的政治智慧。中日間存在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差異,還有歷史、臺灣、領土主權等諸多敏感問題。兩國領導人在邦交正常化談判過程中,著眼長遠和大局,正視現實,秉持“求同存異”的精神,就涉及兩國關系政治基礎的重大問題達成一致,就釣魚島問題達成“暫時放一放、留待以后解決”的重要諒解。兩國領導人顯示的高度政治智慧極大加快了中日邦交正常化進程,為中日關系的長期穩定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兩國老一輩政治家達成的重要共識和諒解,應予珍視和堅持下去,同時我們也需要創造條件,逐步探索如何由“求同存異”發展到“求同化異”。
——發展中日關系,要有堅定不移的友好信念。中日友好是貫穿兩千年中日關系的不變主題。戰后,兩國各界有識之士秉持中日友好的堅定信念,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推動民間先行,以民促官,為兩國邦交正常化積累條件,經過20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終于集涓涓細流匯成不可阻擋的時代洪流,推動中日邦交正常化順利實現。中日關系的歷史從正反兩個方面充分證明,中日兩國合則兩利,完全可以實現雙贏;斗則俱損,其最終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中日友好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無法阻擋的歷史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