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來自泰國執政黨為泰黨的20名議員向議會遞交一份動議,倡議議會成立一個委員會,討論首都遷址或設立第二首都的可能。同一天,總理英拉承認,首都曼谷部分地區的洪水年底前恐怕不會消退。泰國7月中旬以來遭遇50年不遇洪災。截至11月14日,洪水已致死562人,毀壞大片農田和工業區,數百萬人被迫撤離。
曼谷是低海拔城市,位于泰國灣以北30公里。它同時是受全球氣候變暖威脅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專家先前多次警告,曼谷可能在幾十年內被上漲的海水淹沒。朱拉隆功大學研究氣候變化專家阿諾·薩尼翁警告,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保護曼谷,“不到50年,曼谷大部分城區會處于海平面以下。”
對于一個國家而言,給首都搬家是一件棘手的“家務事”。事實上,大多數國家的首都是很穩定的,遷都只是出于無奈。然而,從18世紀末到今天的200多年里,全世界相繼有1/3的國家遷了都,還有一些國家的遷都工作正在計劃或者實施當中。
***日本:擬選址大阪?
“3·11”東日本大地震再度引起日本地震學家和社會各界對于東京一帶可能發生特大地震的擔心。關西商業重鎮大阪的工商界甚至公開表態,力促政府遷都大阪以便分散風險,令日本首都的政治、經濟地位得以保存。除了“遷都論”以外,目前幫東京“分憂”的辦法還有一個,就是建設“副首都”,以備東京遭到毀滅性打擊時,日本首都功能不至于完全喪失。
東京不僅處于地震多發帶上,還患有空氣污染、住房擁擠、物價昂貴、交通不暢等一系列“都市綜合征”。著名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日本衰退的一個原因是“人力、物力、信息資源過度集中于東京”。1996年,面積約占全國0.6%的東京貢獻了超過全國20%的GDP,住著超過全國1/10的人口,而全國人口的1/4以上集中在東京周圍50公里以內。
***伊朗:為躲大地震
由于擔心德黑蘭發生大地震,伊朗已于2009年批準了一個遷都計劃,但目前尚不清楚是準備重建一個新首都,還是直接遷往另一個現有城市。遷都的計劃早在20年前就有人提出來了,但是伊朗政府方面一直都沒有予以重視,直到2003年的一場大地震摧毀了伊朗東南部城市巴姆并導致4萬多人死亡。人們非常擔心這一幕在德黑蘭重演。地震學家警告稱,在可預見的未來,德黑蘭很可能發生一場災難性的大地震,因為該城市坐落在至少100多條斷裂帶上方,其中一條有將近96公里長。此外,德黑蘭的許多建筑不足以抵抗地震的襲擊。
***韓國:一波三折難成行
韓國的遷都是出于多方面考慮的。首先是為了緩解人口壓力——以首爾為中心的首都圈面積不足國土的12%,卻幾乎集中了全國半數的人口和七成的經濟力量。其次是為了均衡地區發展——首都經濟力量的過度集中,既影響了韓國整體經濟的均衡發展,又加劇了地區間的矛盾沖突。此外,首爾距臨時軍事分界線(“三八線”)僅40公里,遷都也出于安全之虞。
其實,早在20世紀70年代韓國執政當局就多次萌生過遷都的念頭,但多年來一直停留在吵吵嚷嚷的層面,始終沒有正式提上議事日程。
***馬來西亞:靠新城平抑房價
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在上世紀90年代遇到發展瓶頸,居高不下的房價和擁堵的交通很令人頭疼。于是,從1995年開始短短10年間,一個全新的行政中心——太子城——在吉隆坡以南35公里處崛起,不僅有效平抑了老城房價,而且道路暢通無阻。如今,驅車來往兩城走一趟已經分辨不出城郊結合部的味道了,而是從南到北連成一個整體的遍地繁榮景象。
***緬甸:閃電式遷都
2005年11月7日,緬甸政府突然正式向外界宣布遷都,使很多人感到“意外”。政府公布遷都命令后,國防部、外交部、內政部等10個中央政府部門立即行動起來。一夜之間,近千輛軍車駛入首都仰光,每個準備搬遷的部門前,均有數十輛軍車排成一字長龍待命。工作人員不斷將辦公家具、設備、文件搬上車,人們都默不作聲地忙碌著。
新首都內比都以前是緬甸中部的一個縣級城市,位于仰光以北390公里處,距緬北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約300公里,坐落在緬甸中部錫當河谷的一個小盆地內,周圍都是叢林山區,是個易守難攻的地方。
內比都的道路寬闊,多為8車道,但是車子很少,不存在交通堵塞。6年來這里的建設一直沒有停頓。一位去過內比都多次的緬甸人告訴記者,內比都是緬甸最美麗的城市,是緬甸人的自豪。
***德國:治愈戰爭創傷
德國1990年的統一來得太突然,很多人茫然不知所措。由于東德是作為五個州加入聯邦德國的,東西部差異太大,不少西部人懷有過多的“恩賜感”,而東德人則有過多的“抱怨”和“不安的感覺”。從西部的波恩遷都至東部的柏林,不失為一明智的抉擇:柏林是德國文化和精神的代表,它能醫治因戰爭而殘破的經濟和人們心中的創傷,使全體國民從心底感受到一個統一民族共同體的凝聚力與自豪感。
***巴西:遷都最完美
巴西歷史上南富北窮,經濟發展極不平衡。早在1822年,就有人倡議把首都從南部濱海的繁華城市里約熱內盧遷往內地。1956年,以發展主義著稱的總統庫比契克力圖帶動內陸地區發展及加強對各州的控制,在中西部戈亞斯州一片荒原上選中新都地址,定名為巴西利亞,政府在全國舉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城市設計比賽”,僅用41個月的時間就把海拔1200米、一片荒涼的中部高原建成一座現代化的新城市。1960年4月,巴西首都正式遷往巴西利亞。遷都后,巴西利亞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擁有200余萬居民的世界名城。那里氣候宜人,四季如春,是世界上綠地最多的都市。世界上很少有巴西利亞這樣經過全面規劃、設計后建成的首都,聯合國因此把它定為“人類歷史文化保護城”。
(來源:中國日報網 王菁 編譯整理 編輯:劉純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