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深圳,這個改革開放20多年來創造了大量奇跡的城市,為什么在沒有任何產業基礎的情況下,發展成為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聚集地;為什么從起初只有少量科技人員的“科技荒蕪地帶”,迅速成為擁有幾十萬科技創新人員的創業基地?帶著這些疑問,記者最近在深圳進行了一次深入調研。
企業創新是深圳自主創新的策源
2003年,就在國內毛絨玩具產業陷入競爭加劇、利潤縮水的困境時,深圳市一家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運用數字化技術研制出仿人情緒智能玩具的企業,從全市上千家玩具企業中脫穎而出。由于公司生產的高科技玩具熊會背唐詩,能教英語,玩耍時又唱又笑,打疼了它會哇哇大哭,結果產品一經推出,立即成為我國毛絨玩具市場的新寵。
3年過去了,這家公司年銷售額已達1000萬元,利潤率高達50%。就在全國不少毛絨玩具企業在低價競爭中紛紛倒閉時,這家名為皮皮熊玩具有限公司的企業卻通過理念和技術上的不斷創新,在傳統玩具產業中崛起。
靠技術創新迅速成長,并成為行業龍頭的深圳本土創新型企業,遠不止“皮皮熊”一家。10多年來,深圳已形成了自主創新的企業梯隊和良好的企業經營生態,自主創新成為企業發展的內在需求。華為、中興成長為國家自主創新型企業的領頭羊;騰訊、賽百諾、朗科、大族激光、微芯生物等一批中小創新型企業成為相關領域的龍頭企業;更多的還不太知名的民營企業迸發出極強的自主創新能力。
深圳自主創新的最大特點是企業唱主角。在深圳,有“四個90%”的說法,即90%以上的研發機構設在企業,90%以上的研究開發人員集中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資金來源于企業,90%以上的職務發明專利出自企業。據統計,深圳現有727家技術開發機構,其中679家在企業;47家工程技術開發中心和21個博士后工作站都設在企業;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達到3.67%,大約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其中研發經費96%來源于企業。
深圳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譚剛說,與北京和上海相比,深圳是一個缺少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城市,搞創新并不具有優勢。正因為如此,反倒逼迫企業不得不成為創新的主體,并推動深圳成功走向“以企業為主體,以產業化為目的,以市場為導向”的自主創新之路。
政府給企業提供創新土壤
1999年秋天,在新加坡留學的鄧國順和他的幾個朋友出現在當年的深圳高交會上,在諸多高新技術產品中,他們展示的小產品脫穎而出。這次展示為他們贏得了一筆海外風險投資,后來他們還得到了深圳市政府提供的創業基金和科研經費。引起轟動的這個小產品叫閃存盤。7年之后,這幾個年輕人所創辦的朗科公司成為全球閃存盤行業的開創者和先行者,銷售額達到3億元。
在深圳,像朗科這樣通過政府提供的各項條件,實現技術創新并創造財富的例子不勝枚舉。“與有些地方政府對企業的‘層層扒皮’相比,深圳給企業提供了良好的創業環境。”深圳皮皮熊玩具有限公司董事長扈藍天說。
深圳市委書記李鴻忠認為,由于自主創新是一種具有很高外部經濟性的活動,僅靠市場很難使創新活動處于社會需求的最優水平。因此,必須發揮政府的積極作用,努力營造有利于自主創新的環境。
據介紹,20多年來,深圳不斷破除影響自主創新的體制性和機制性障礙,通過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要素市場和投融資制度等相關方面的改革,激發科技人員和企業家的創新活力,使企業可以按照市場規律高效配置創新資源,并使深圳具備了配置創新要素的能力和條件。
2006年初,深圳市發布“一號文件”——《關于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決定》,推出了一系列關于科技投入、政府采購、人才、教育、標準化戰略、保護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等方面的重大措施,以鼓勵創新。與此同時,還推出有20項具體內容的配套政策,這些配套政策共計340條,4.6萬字。一次性推出如此大范圍、大規模、大容量的配套政策,在深圳市還是第一次,在國內也是第一次。“就像一場球賽,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不是運動員,不是裁判員,而是場地維護員。”深圳市副市長劉應力這樣比喻政府在創新環境建設中的作用。
深圳市社會科學院院長樂正說:“在深圳,政府把角色定位在完善創新環境,堅持‘有為’和‘無為’的辯證統一,通過制定產業政策和建立完善的創新激勵機制,引導和鼓勵企業進行創新,最終獲得了成效。”
“移民文化”造就城市創新基因
4年前,在沒有熟人、沒有工作單位接收、只有夢想的情況下,26歲的解海龍從內蒙古來到了深圳。經過不懈努力,如今他已成為深圳一家高新企業的研發工程師,并在深圳成了家,買了房。
和解海龍一樣,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年輕人懷著夢想,從四面八方匯聚于此。這讓深圳市人口的平均年齡還不到30歲,并且讓這個只有27年歷史的年輕城市始終充滿著活力。
“這是一座‘移民城市’。來到這里的每個人,都有對過去的不滿和對未來的夢想,他們骨子里流著創新的血液。許多個體匯聚起來,就會形成巨大的創新力量。‘移民文化’造就了城市創新的基因。”深圳市委宣傳部部長王京生說。
“深圳的城市性格就是創新,深圳人骨子里有一種憂患意識。記得有一年深圳市的某個經濟指標被東部的一個城市超過,全城都彌散著失落的情緒。”在深圳工作了10余年的法制辦副主任徐友軍說,如果全國有哪個“第一”不是由深圳人所創造,大家都會覺得不好接受。
幾年前,當深圳市前進的步伐一度有所放緩的時候,一篇《深圳,你被誰拋棄》的文章引起了熱議,趕超精神已深入到深圳人的內心。
“為什么一個最初主要以加工為生計的特區,能變成了一個以高新技術產業安身立命的先鋒城市?為什么一個最初大學稀缺、研究院所幾乎為零的地方,能因自主創新而名揚天下?原因很多,但最為重要的是我們擁有創新的勇氣和精神。”王京生說,在深圳,創新事關企業的成長、城市的興衰,不是上指下派的問題,而是深圳企業和深圳人內生的東西。敢于冒險、勇于創新,寬容失敗、追求成功,深圳正在形成這樣的創新文化。
為支持這種創新精神,去年深圳出臺了《深圳經濟特區改革創新促進條例》,這是國內首部針對改革創新的法規。這個條例提出,改革創新工作未達到預期效果,但如果改革創新方案制定和實施程序符合有關規定,個人和所在單位沒有牟取私利,也沒有與其他單位或者個人惡意串通的,可以免于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這事實上為那些失敗的改革者提供了“免責條款”。
(新華網深圳1月21日電 記者王宇 彭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