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大學生村官王麗娜與村民在一起。北京已經連續幾年為農村選聘大學生村官。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上北京",京郊人習慣于這樣說進城。
這個"北京",是指天安門、長安街、王府井……是世人眼中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這當然不是北京的全部。總面積16400平方公里(市國土資源局2005年公報)的北京,還包括約15000平方公里的郊區,4000個行政村和308萬農民。
一個"上"字,隱喻著城鄉的落差。像有一道無形的壁壘橫亙其間,在同一個北京,城與鄉,似乎還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
然而今天,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幕在京郊拉開,人們欣喜地看到,北京的城鄉發展模式正發生著前所未有的深刻嬗變,城鄉的界限在變得模糊,距離在拉近,差距在縮小。
農業:融合城鄉二元
打開北京版圖,西有太行,北是燕山,跌宕起伏的群山綿延數百公里,東部、南部的平原地區一片沃野。超過全市總面積90%的郊區,拱衛著城市建成區1000平方公里的京城。郊區面積雖大,對北京這個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而言,卻是"小郊區"。這個"小",是就經濟總量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而言。
2003年,北京已達到并超過了中等發達國家的城市化水平。這一年,北京郊區地方財政收入僅占全市的28.6%,財政支出僅占35.9%;全市地區生產總值3663.1億元,農村為566.8億元,僅占15.5%。
而且,翻開歷史資料可以發現,伴隨著全市經濟的快速增長,郊區實際上處在一個不斷邊緣化的進程中。
1990年,農業增加值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8.23%,農村經濟規模接近全市的四分之一。此后,盡管京郊經濟近年來一直保持10%左右的增長速度,但由于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跟不上城市的腳步,城鄉差距在不斷地擴大。
到2005年,農業增加值僅占全市經濟總量的2.4%,農村經濟規模不足全市的六分之一。
與經濟數據相比,京郊的基礎設施、農民的社會保障相對于城市則更顯薄弱。
城鄉差距擴大,是每一座城市發展歷史中必然經歷的一個過程。也只有在城市實力達到一定規模時,才具備了扭轉這種局面的能力。2004年,北京人均GDP已達到4970美元,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二三產業的比重達到97%以上,已經發展到了"反哺農業,支持農村"的階段。
而此時,京郊農村發展的相對滯后,也越來越顯現出已成為制約北京進一步發展、實現整體現代化的"短板"。
智者順時而謀。北京開始探索一種新的城鄉發展模式。
2004年,市委書記劉淇七進山區調研,用一個月時間,行程兩千多公里,深入房山、門頭溝、延慶、懷柔、密云、昌平、平谷七個山區區縣。隨后,市委、市政府決定出臺生態建設與農民增收相結合的山區生態林補償機制。這一機制,被視作北京統籌城鄉發展新思路的發軔之舉。
2005年4月,市政府"三農"工作專題會上,市長王岐山對全市政府部門提出"春季調研"課題,要求不僅是農、林、水,各部門都要到郊區去,研究郊區需求。全市56個部門共確定了108項關于新農村建設的"折子工程",各單位"一把手"為落實實施的責任人。
2006年的全市農村工作會議,要求東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城區的主要領導也參加,劉淇說:"整個北京是渾然一體,城四區的黨委和政府也要管'三農'。"
在城鄉發展思路的變化引導下,多年來資源都向城市集聚的狀況,終于開始發生改變。市政府向郊區和城區投資的比例,逐年向郊區傾斜:
2003年,政府投資投向郊區與城區的比例為20:80;2004年,這一比例大幅調整為40∶60;
2005年,49.9∶50.1;到了2006年,當北京人均GDP超過6000美元、全市財政收入超過1100億元時,城鄉投資比例出現了歷史性的"拐點":對郊區投資比例首次超過城區,達到52∶48!
種種舉措在昭示著,打破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發展,已經由理念變成了具體的政策行為。
農村:基礎建設加速
房山區長陽鎮保合莊村,一個普普通通的京郊鄉村。2006年里,這個村建起了一個秸稈氣化站,安裝了80多盞太陽能路燈,全村所有的道路全部鋪上了柏油,總面積近20萬平方米,路面下還埋著自來水、污水、秸稈氣三個管道連接每一家……
所有的這些工程總投資超過1000萬元。村支書杜金秀說,保合莊村一年能支配的集體收入只有十幾萬元。1000萬元,差不多夠保合莊攢100年!
保合莊的老支書杜金章對他的繼任者很是艷羨:"現在的村干部趕上了好時候。"1998年,在杜金章的主持下,保合莊修了一條村路,花費30多萬元,拖欠施工隊的工程款直到前年才還清。
"保合莊算是一步登天!"杜金秀說,"如今走的是有路燈的柏油路,喝的是安全達標自來水,燒的是清潔能源秸稈氣,看不出村里的生活和城市有什么不同。"
改變的又何止一個保合莊。在京郊新農村試點的80個村,埋在每個村地底下的基礎設施投入,平均1037萬元。
市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的一位負責人說:"目前農村的原始積累還沒有完成,單純依靠農村自身發展來改變落后面貌,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現在北京具備了這個實力,這部分投資由政府來完成。"
9米寬的馬路、剛剛鋪好的柏油、路兩旁嶄新的路燈、路南頭直通108國道……如此寬闊筆直的道路,讓初次到門頭溝區栗園莊村的人以為,這是剛剛修好的國道。去年本市安排投資51.63億元繼續改善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完成35個自然村通路100公里,農村街坊路硬化工程50萬平方米。
市市政管委撥付資金2.19億元,六環路外40%至80%的平原地區實現了垃圾密閉化管理;郊區水務建設投入14億余元,30萬農民喝上安全飲用水;
市衛生局投資4.26億元為遠郊區縣建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衛生服務站;市廣播電視局投入1500萬元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
市商務局投入6200多萬元改造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加強農村流通網絡建設……以往,市級支農資金主要應用于農業生產,謀求的是農業的經濟產出,滿足城市的"糧果蔬、肉蛋奶"。而今天,市級財政投入向農村傾斜,主要針對的是過去"欠賬"最多、差距最大的農村基礎設施,改善農村的生活條件。
農民和城里人一樣,有同享發展成果和現代文明的權利。日趨完善的基礎設施,無疑將影響農村人的生產、生活方式,為新農村建設和發展提供新的、更高的起點。農業:發現別樣價值春風和煦,麥苗拔節。通州區漷縣鎮一片千畝麥田覆蓋著濃濃的綠色。從京城出來踏青的陳先生一家在路邊停車小憩,陳先生一邊拉著躍躍欲試要跳入麥田的兒子,一邊講述著麥田和草坪的區別。"現在城里孩子都沒見過農田。"陳先生笑著說,"看到成片的綠色非說是草地。"
事實上,換一個思路,麥田正不妨作為"草地"來看。
去年底,市農委、市農業局聯合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農科院共同完成了《北京市農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研究》。這份研究報告首次在產品價值之外測算出農業的生態價值。
研究顯示,2005年北京農田生態系統總服務價值為120億元,其中生態價值90億元,是產品價值的3倍多。
最能體現著兩種價值差別的就是麥田:一畝冬小麥,產出糧食的價值充其量不過五六百元,而它每年產生的生態價值是3600元!
這一年,北京的地方生產總值超過7000億元,而農業實現的增加值不足百億元,占全市經濟總量份額僅為1.3%。單從經濟角度看,北京的農業對全市經濟似乎已無足輕重。然而換一種眼光審視,北京的農業呈現出了別樣的價值。
農業不僅僅是種糧種果。對于北京這樣的大都市來說,京郊的森林和田野,更是涵養著城市生態,提供給市民休憩空間,也保障著北京可持續發展的最大的綠色資源。
今天的北京農業是都市型現代農業,在經濟價值之外,更要注重其生態價值、生活功能,為城市提供環境效益,給市民綠色休閑之地。
2004年,北京完成了全市森林價值的測算,其生態價值高達2000多億元。同年12月,山區生態林補償機制啟動。政府出錢雇農民看護山林,開史上未有之先河。
延慶縣石峽村谷士泉老漢,從小生長在京北的大山里,在這里開過荒、砍過柴、放過羊,一輩子就靠山過活。從2005年開始,谷老漢放下羊鞭,當上掙工資的生態林管護員。和谷老漢一樣變靠山吃山為養山就業的還有4.3萬京郊農民,守護全市912萬畝山區集體生態林成為他們嶄新的職業。
這4.3萬個護林員崗位,是市政府每年出資1.92億元"買"給農民的。每年1.92億元的投入,換來了什么?
生態改善。2005年到2006年,121萬畝生態林得到有效撫育。生態林補償機制實施后的首個防火期,本市只發生森林火警8起、一般森林火災1起,與往年同期相比下降85.71%。
農民增收。2004年底至2006年上半年,共兌現生態林補償資金3.16億元,使山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300多元。每個參加生態林管護的家庭,年均增加收入4700多元。而政府雇農民看林子,也包含了把城市管理模式延伸到山區的制度創新。
變化之間,反映的是一種站位更高、視野更開闊的城鄉觀、農業觀,是一種城鄉統籌、科學發展的宏大思路。
農民:享受"國民待遇"
本月,通州區馬駒橋鎮勝利村農民安淑榮度過了50歲生日。這個生日對她不同尋常--從下個月起,她的養老保險存折上就要打進第一筆750元的養老保險返還費了。能像城里人一樣按月領養老金,讓步入老年的安淑榮踏實而滿足。
去年1月,北京開始對參加養老保險的農民實行財政直接補貼,其中市級財政補貼部分,平原區縣每個農民每年25元,山區區縣35元。僅僅半年之后,市政府出臺新政策,補貼標準翻番,平原農民可拿到最少每人每年50元,山區70元。
到2006年底,全市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人數達到44.8萬人。按照計劃,到2010年,全市參加養老保險的農民將達到應保農民總數的60%左右。
農民,自古以來就是自給自足的"化外之民",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身份差異,讓農民長期被排斥于社會保障體制之外,極少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如今,城鄉一體化的制度設計,終于開始讓農民跟城里人一樣,平等地享受到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其意義深遠,自不待言。
相對于農民養老保險,北京對農民"醫保"的探索更進一步。
2004年底,本市在13個區縣的184個鄉鎮全面推開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2006年,市級財政對遠郊區縣山區、半山區年人均補助35元,對遠郊區縣平原地區年人均補助25元,對近郊地區年人均補助15元,同時,區(縣)、鄉(鎮)政府也都給予了相應的配套補助,各級財政的補助比例達到了60-80%。
截至去年底,全市已有261萬人參加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高達86.9%。據統計,三年來新型合作醫療已為232萬人次的"參合"農民報銷了醫療費用,累計支出補償金額7.41億元。
農民能夠享受的衛生和教育服務也正在向城里人看齊。
懷柔琉璃廟龍泉峪村,一個從懷柔縣城往北還要走四十多公里山路的村落。去年初,市財政投資為這個村建成一個衛生室,全村200多口人不出村就有了求醫問診的地方。2006年,北京市一共拿出4.26億元,完成了10個遠郊區縣14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擴建和400個社區衛生服務站的新建和改造。
2007年,本市將全部完成10個遠郊區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站點的標準化建設,基本實現遠郊平原地區居民出行20分鐘、山區農民出行30分鐘以內可達社區衛生服務站的目標。
為讓農村娃也能享受到跟城里孩子一樣的教育,北京啟動"名校辦分校"項目,自2004年以來,市發改委和市教委以每年3億至4億元的資金支持力度,對名校在郊區辦分校進行配套扶持。兩年多來,先后有實驗二小、史家小學、首師大附中等13所北京知名中小學分校在京郊落戶。
名校在郊區辦分校不僅要掛牌子,還要定期派骨干教師到分校任教,并選派本校一名管理骨干任分校校長或名譽校長,確保分校的辦學水平與本校基本相同。
毋庸諱言,由于歷史原因,郊區農民目前所享受到的公共服務與城市居民相比還存在差距,但制度設計已然顯現出城鄉一體化的趨勢。隨著城鄉統籌力度不斷加大,農民最終將享受到與市民同等的待遇。
首都的現代化,開始于城區,必將實現于郊區。以城鄉投資比例逆轉為顯著標志,當人均GDP超過6000美元的北京把視線投向廣闊的京郊,來致力于統籌城鄉、協調發展,今天的京郊農村,正發生著一些前所未有的深刻改變。
首都的現代化建設,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農村,將來的亮點也在農村。一座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新農村建設,賦予了"三農"以新的內涵。一個生機勃勃的京郊新農村,將使這座城市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來源:北京日報 2007年0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