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國企業海外并購規模達到歷史最高水平,但近年來外國資本收購中國公司的交易卻陷入停滯,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的監管制度越來越嚴格,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很長一段時間中國新股發行交易的暫停(直到最近才重新開閘)使外資難以準確估量中國企業的價值。
盛德國際律師事務所(Sidley Austin)合伙人陳永堅(Joseph Chan)說,在中國完成一筆交易的難度比在美國和其他地方完成類似交易的難度要大,在監管審批方面也需要付出更大的精力。
在某些領域,外資企業實施并購的難度還會更大一些。互聯網、媒體、電信和金融服務業的外資并購交易都要接受更嚴格的審查。一樁并購交易要通過中國的反壟斷審查一般需要兩到三個月的時間,有時甚至更久。在這之后,海外買家還必須根據交易規模的大小向地方或中央主管部門提交審批申請。
例如,雀巢公司(Nestle SA) 2011年收購銀鷺食品集團(Yinlu Foods Group)的交易就是在消息公布七個月之后才告完成的。
相比之下,雙匯國際控股有限公司(Shuanghui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以47億美元收購美國公司Smithfield Foods Inc的交易只用了四個月就通過了美國監管部門的審批。這也是有史以來中國公司收購美國公司金額最大的一筆交易。
羅普斯格雷律師事務所(Ropes & Gray)合伙人Scott Jalowayski說,在美國,如果不存在國家安全隱患,海外買家多數情況下只需要提交一份Hart-Scott-Rodino通報文件即可,如果沒有反壟斷問題,一般不超過30天就可以完成審批手續。
Jalowayski說,在受限制的環境下,能夠達成的交易只能是這么多。而與工業化國家相比,跨國并購在中國受到的限制就更大,這是因為中國的外商投資管理體系還是以審批為基礎的,而外匯管制和不怎么完善的公司法也給外商來華收購增添了難度。
數字可以說明問題。Dealogic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在海外的并購交易達到創紀錄的687億美元,增加31%;而外資在華并購總計只有310億美元,低于過去五年的平均水平336億美元。過去兩年外商在華并購交易大幅減少,從831筆減少到去年的540筆。
中國股市的問題也是外資在華并購交易減少背后的一個因素。由于一批新上市股票表現不佳,中國政府在2012年11月暫停了首次公開募股(IPO)審批。這不僅削弱了市場信心,而且由于可作參照基準的新上市企業變少,評估企業價值的也變得更難。此外,私募股權買家也沒有了撤出投資的常規渠道,這可能打擊了外資對于本地投資的熱情。
安永(EY)亞太區私募股權負責人龐若柏(Bob Partridge)表示,IPO市場的關閉確實導致買賣雙方之間本就存在的估值差距進一步擴大,而海外地區、尤其是歐洲市場的并購交易就不存在這樣的估值差距。
龐若柏說,中國政府上月正式為IPO市場解凍,這應會有助于消除買賣雙方的估值差異。
近年來收購交易屢出偏差的事實也令人心有余悸。例如,卡特彼勒公司(Caterpillar Inc。)在去年初表示,由于其以近7億美元收購的一家中國礦業安全設備生產商存在財會不當行為,卡特彼勒需要減記5.8億美元。除此之外,繼曝出一系列會計丑聞之后,在美上市的中資股也受到處罰。
陳永堅表示,并購交易完成后暴露出令人吃驚的問題,這已經給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再加上幾家在美上市中國公司不斷曝出丑聞,這也令投資者望而卻步。
市場人士表示,在恢復外資企業在華并購興趣的問題上,監管層面還需要拿出更多改革舉措。中國在過去幾年推出了有礙本地交易活動的諸多新規,其中包括新的反壟斷制度和國家安全審核流程等,而且還取消了對外資收購方的稅收優惠政策。現任政府已口頭承諾要簡化行政審批流程,但進行交易的企業則表示還需要看到真正有意義的改革行動。
Jalowayski說,中國政府在對外開放、增加外商投資和全面改革問題上從不乏表態,但似乎總是光說不做,并未從根本上改變目前每個外商投資項目都需事先獲得政府批準的制度。除非改變這一制度,否則中國的跨境并購活動很難出現大的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