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12月4日獨家報道,中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兼總經理、清華大學金融學院研究生導師劉志強博士近日在接受《中國日報》記者專訪時指出,過去融資渠道單一是中國中小企業發展的主要瓶頸。近年來,類金融等機構組成的融資新行業拓寬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未來類金融行業在中國融資市場中的作用不可小覷。
劉志強說,類金融機構是指那些提供融資服務、但無金融牌照的企業,有學者將中國的多數類金融機構歸為“影子銀行”不恰當。歐美國家所說的“影子銀行”主要包括投資銀行、對沖基金、貨幣市場基金、債券、保險公司、結構性投資工具等非銀行金融機構,中國金融市場尚未發展到使用這些金融衍生產品的階段。
“如果要對這些既順應市場需求,又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類金融機構不加區別地限制,是舊觀念和舊思維,缺少改革意識和創新思維。中國的多元經濟必然需要多元的金融和類金融機構組成的金融體系,需要多元的金融市場體系和金融工具”。劉志強說。“近幾年這些類金融公司的迅速發展,既是政府推行鼓勵支持政策的結果,適應了市場的發展和需求,也反映了中國金融體系的缺陷——壟斷性強、競爭不充分以及資源配置扭曲等。”
劉志強2005年接手“中信資產管理”這家專責處置中信集團不良資產的公司時,它是一家只有12名員工、持續3年虧損的企業。在創新了類金融業務板塊后,中信資產管理公司已經成為資產規模近百億、經營利潤3億多的類金融綜合性企業,業務涵蓋不良資產處置、典當、融資租賃、商業保理和股權投資等。
典當作為中國傳統的金融行業,在2008年被劉志強率先引入中信資產管理,成為這家公司的第一個類金融業務板塊。
“典當一直被中國人誤解高利貸行業,其實它是一個重要類金融業務板塊。”劉志強說,“今年9月底,全國典當行6833家,資產總額1297億。前9個月,典當行業累計融資2340億,融資余額723.9億,占同期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的0.1%。”
日前,商務部流通業發展司副巡視員張蜀東介紹,2012年全國典當行共發放融資240萬筆,平均每筆11萬元,最低50元,平均當期50天,近一半業務在30天內,典當行90%服務對象為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
劉志強用一個具體事例向記者講述了典當在現代融資市場中的不可替代性。“今年初,青島一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豪華游艇制造企業,因銀行收緊貸款,企業生產經營陷入困境。在與我們公司溝通后,我們認為完全可以以客戶的游艇為抵押物給其發放當金。在取得了我們公司提供的近2000萬元融資款后,企業解決了燃眉之急,擴大了生產規模,并據此最終獲得某信托公司2億元資金的支持。”劉志強說,“如果沒有我們及時、快速地提供融資保障,企業也許再也無法得到使用信托基金的機會了,做大做強只能是空中閣樓。”
目前,中信資產管理旗下的信邦典當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連鎖典當行之一,這也使得劉志強本人今年被選為中國典當行業協會的副會長。
融資租賃,作為另一個重要的融資渠道,也被劉志強打造為中信資產管理的類金融主力板塊。2011年,全國融資租賃的規模只有9000億元,今年已經達到3萬億元,融資租賃公司746家,融資余額1.9萬億(包括金融租賃公司)。
“企業把現有符合條件的設備所有權轉讓給融資租賃公司,后者按一定折讓比例融資,再將設備回租給企業,設備沒挪地方,使用權仍是企業,只是所有權變更,但企業盤活了存量資產,又獲得一筆資金用于擴大生產,這就是融資租賃業務的模式。”劉志強說。“中國融資租賃業在經濟領域的深化度僅有4%左右,發達國家的深化度達到了30%至40%,所以中國融資租賃業未來的發展空間十分曠闊。”
劉志強指出,與銀行一樣,類金融風險的管控也面臨著各種挑戰。“這即有內生的原因,也有是外生的原因。有時是不為企業所能夠控制的,如國際市場風險的擴散、某個行業產能過剩等風險。企業對風險的管控除了要高度重視外,還要有前瞻性,以及配套不斷完善的法律制度。”他說。
“金融行業是高風險行業,類金融行業也是如此。我們在開展業務時始終強調要如履薄冰,要戒急求穩,資金安全大于天。既要防范業務風險,也要防范道德風險,既要靠教育,更要靠制度,信任不能代替監督”。劉志強說。
中信資產作為央企,訪談中劉志強不斷強調央企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在履行社會責任時,中信資產管理多年來始終未有間斷,他們先后捐助少數民族孤兒、打工子弟學生和“太陽村”特殊兒童。“中信老董事長榮毅仁有一句話講得非常深刻,‘中信要做有利可圖的事,但絕不能唯利是圖’。”劉志強如是說。
劉志強說:“未來類金融市場發展空間廣闊,服務中小企業的潛力十分巨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勾勒出中國新一輪經濟改革的宏圖,我們也期待政府為類金融市場的發展提供更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有市場的旺盛需求,有政府的政策支持,我們作為央企子公司,要有一種擔當,要有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要努力成為類金融行業的領先者。”
(來源:中國日報 記者 解傳姣 編輯:王思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