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石油危機中,其勉力周旋于阿以對立陣營過程里所展示的外交功利策略,對當下應對中日關系變局依然值得借鑒。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中東各主要產油國把石油作為武器,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提高石油價格和禁運。石油危機的爆發,在經濟、政治等多方面嚴重影響了日本。日本為了使中東產油國解除對日本的石油禁運,不僅調整和改變對中東國家的政策,甚至不惜與美國在外交政策上發生沖突,徹底表現了其以經濟利益為導向的外交功利性質。
改變“隨美親以”的中東外交政策
自1948年5月以色列建國后,日本在中東地區的“阿以對立”結構中一直采取“隨美親以”的中東外交政策,雖然招來阿拉伯國家的普遍不滿,但也沒有對日本產生實質性的影響。石油危機爆發后,日本不在阿拉伯產油國認定的友好國家行列內,反而成為石油制裁的對象,引發了日本國內的經濟混亂和內閣執政危機,可謂擊中致命弱點,一劍封喉。迫使日本必須改變現行的“隨美親以”的中東外交政策。
中曾根康宏通產相拜會田中角榮首相,稱有必要采取具體行動,支持要求以色列從占領土地上撤出的 1967 年聯合國安理會第 242 號決議,以石油危機為契機,改變過去的“隨美親以”的中東外交政策,積極推行改善與阿拉伯產油國家關系的對策。然而以大平正芳為首的外務省則認為,日美同盟關系是日本外交的基石,如果日本政府稍微實行靠近阿拉伯國家的政策,就會給日美關系帶來惡劣的影響。
為此,日本政府只好在盡力減少得罪美國的條件下,采取靠攏阿拉伯國家的對策。日本政府再次公開向阿拉伯國家表態,“堅決反對以武力獲取領土,主張立即實施聯合國安理會242號決議,迫切希望對該地區有巨大影響力的美蘇兩國為問題的早日公正解決盡最大努力。此外,對巴勒斯坦問題,支持承認巴勒斯坦人的平等與自決權的聯合國決議。”這份表態還是中立的基調,并不能滿足阿拉伯國家的要求,對削減石油進口份額并無改進。
經過日本政府內部討論并與美國交涉后,11月22日,日本內閣官房長官二階堂進代表政府發表聲明,第一次明確表示支持阿拉伯國家的正義要求,包括支持保障巴勒斯坦人自決權的聯大相關決議,以色列軍隊應從自1967年戰爭中占領的全部領土上撤出等內容。此次聲明標志日本開始轉變對中東的政策,雖然這與阿拉伯國家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但相比中立的立場確實是很大的進步。
11 月 28 日,阿拉伯聯盟首腦會議決定,取消原定 12 月份對日本追加削減石油供應 5%的制裁,但并沒有立即承認日本為“友好”國家。12月7 日,沙特阿拉伯王國石油大臣亞馬尼在會見記者時公開指出,理解日本政府受憲法制約而不能向阿拉伯國家提供武器,但是應有“具體措施”與以色列斷交。日本與以色列斷交必然影響日美同盟關系,這對日本來說是不可能接受的。1973年12月中下旬,日本政府派遣特使三木武夫副首相訪問中東阿拉伯各產油國,三木武夫副首相除向各阿拉伯產油國領導人解釋轉變后的日本對中東政策外,并與各阿拉伯產油國簽訂了一系列經濟技術援助協議書,先后答應向各阿拉伯產油國提供各種貸款達 30 億美元。
鑒于日本政府對中東政策轉變,特別是能夠主動向阿拉伯國家提供巨額經濟技術援助,12月25日,阿拉伯產油國做出決定,給予日本以“友好”國家的待遇。這標志著日本擺脫了1973年石油危機的沖擊,恢復了中東石油的正常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