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濟南3月19日電(記者羅博)“從提出申請到拿到8萬元貸款,只用了1天時間,這對我來說真是及時雨!”山東省沂水縣姚店子村村民馬之愛談到在中國剛剛興起、被稱為“草根金融”的農村資金互助社時仍然驚訝不已。
馬之愛是當地的生姜收購大戶,每年的這個時候他天不亮就開著農用三輪車,到各家各戶收購生姜。“趁著現在價格低先儲存起來,等行情好了再轉手賣出去就可以掙上一筆,如果沒有資金互助社的資金支持根本行不通,因為缺少有效的抵押擔保物,正規的銀行不會給我貸款。”馬之愛說。
中國的農村金融長期面臨著“失血”難題。由于農業自身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差、風險高和收益不穩定等特點,很多商業銀行紛紛弱化農村市場,減少分支機構,而不良資產率偏高的農村信用社對農民信貸支持也非常有限。
為解決這一難題,中國政府從2006年開始試點發展農村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和村鎮銀行三類新型農村金融組織。因為植根于社會基層,直接服務于農村、廣大中小企業等基層對象,這類新型農村金融組織在中國被形象地稱為“草根金融”。
作為中國農業大省的山東,在2008年成立了首家農村資金互助社——聚福源資金互助社。這種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由基層農民和農村小企業自愿入股組成,主要為社員提供存款、貸款等互助性銀行業金融業務。截至目前,已有入股社員108名,入股總額69萬,累計發放貸款70筆,累計貸款余額達到481萬元,在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緩解農民生產資金短缺方面已發揮積極作用。
與國有商業銀行和地方性金融機構相比,這些蓬勃發展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貸款具有方式靈活、放款及時、利率機動三大特點,因此受到農戶廣泛歡迎。聚福源資金互助社張西謙成員說,雖然資金互助社貸款額度有點少,而且利率比農信社也稍高,但能省掉復雜的中間環節,手續簡便。
來自中國銀監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末中國設立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已達172家,多數機構已經實現盈利。同時根據銀監會的安排,到2011年,中國將設立1300家左右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主要分布在農業比重較高的縣域、中西部地區以及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低的地區。
中央財經大學副校長史建平表示,隨著大量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設立,未來競爭性的農村金融市場有望建立,長期困擾中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金融“缺血”問題有望得到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