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激烈巷戰后的波蘭邊境小城摩克拉滿目瘡痍
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標志是1939年納粹德國以“閃電戰”輕取軍事思想落后的波蘭,其中關于德國裝甲兵橫沖直撞,打得以騎兵為主的波蘭人難以招架的情節傳播甚廣。然而在短暫的“德波戰爭”中,卻有一支裝備簡陋的波蘭騎兵旅堅守在邊境小城摩克拉,讓德軍王牌第4裝甲師吃足了苦頭,譜寫了二戰史上傳奇一頁。
作戰背景
波蘭邊境小城摩克拉是跨歐國際鐵路進入波蘭南部的第一站,往西是德國西里西亞工業區,往東則是波蘭重鎮羅茲,堪稱交通咽喉,德軍侵略波蘭的“白色方案”中將占領摩克拉視為“奪門一擊”,為后續兵團攻入波蘭腹地打開缺口。出于“首戰必勝”的心理期望,德軍總參謀部向希特勒建議用王牌第4裝甲師對付摩克拉。
第4裝甲師是希特勒上臺后最看重的部隊之一,配備最先進的武器,齊裝滿員達1.4萬人,其核心是第35、36裝甲團,配備坦克和裝甲車共341輛,其中包括183輛“一號”坦克、130輛“二號”坦克以及當時在德國算是“珍品”的12輛“四號”坦克。師長萊茵哈特是德軍最精通“閃電戰”的少壯派,他憧憬著充當德軍裝甲集群的開路先鋒,從波蘭防守不算鞏固的南部戰線撕開突破口,然后兵鋒直指波蘭首都華沙。
從全局上看,當時德軍集結50萬大軍,分成南北兩大集群,其中南方集團軍群的任務是分割波蘭國土,目標是在最短時間內跨越維斯杜拉河,進入波蘭東部,然后與從東普魯士殺來的北方集團軍群會師,共取華沙。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的主攻力量是霍普納指揮的第16裝甲軍,該軍的主力便是第4裝甲師。
反觀波蘭,盡管政府意識到德國人可能會動武,但他們的戰略思維仍停留在一戰時期,幻想通過邊境抵抗來爭取全國動員時間,等待英法盟國援助。為此,波軍把有限的軍隊擺在漫長的國境線上,他們既缺乏可依托的工事,又沒有足夠彈藥,難以長期抗戰。而呆在摩克拉的波蘭沃爾希尼安騎兵旅就是這樣的代表,他們是在1939年8月德波關系緊張后才被匆忙派到邊境筑壘地帶的,全旅總兵力6300人,直到開戰時仍未滿編,許多工事也只是早年波蘭民兵開挖的簡易塹壕。
該旅旅長費利波維茨抵達前線后就意識到問題嚴重,通過仔細觀察既設戰場的周邊環境,他發現小城西面除了一條跨國鐵路線外,幾乎全是茂密叢林,林中丘陵地帶有許多溪流和溝渠,能在客觀上限制德軍機械化部隊的行動。于是,他決定把“保衛摩克拉”的任務引申為“保衛摩克拉西部叢林”,依托有利地形進行抵抗。為此,他把全旅4個騎兵團、1個坦克營和1個炮兵營都分派到樹林附近,其中第19騎兵團位于北段,第21騎兵團在中段,南段則由開戰前幾小時才從后方補充上來的波軍第84步兵團第4營和第7機槍營負責防守。
在這些部隊后方是騎兵旅配屬第2炮兵營的37毫米加農炮和75毫米山炮。第2騎兵團、第12騎兵團和第21坦克營則作為預備隊,隨時準備支援危急地段。此外,他還在8月31日中午從上級集團軍獲得“特批武器”——代號“53”的裝甲列車,它能沿著環城鐵路機動,為前線提供火力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