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辛·納甘狙擊步槍
電影《兵臨城下》中,狙擊手瓦西里·扎伊采夫手里的那款名叫莫辛·納甘的步槍讓全球影迷眼饞。
眼饞的不僅是影迷。這款122年前俄國生產的步槍,曾經是至少60個國家和地區的軍隊主戰裝備。
二十世紀幾乎每一場重要戰爭中都能看見莫辛·納甘步槍的身影。若按《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的理論,互聯網的普及導致“世界正被抹平”,那么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產量超過1700萬支的莫辛·納甘步槍已將那個時代的戰場抹平。士兵們分屬不同的國家,打著不同的仗,卻拿著同樣的莫辛·納甘。
在法國人1886年制造勒貝爾步槍之前,世界上所有槍支均采用老式黑火藥槍彈。對士兵而言,黑火藥的弊端顯而易見,簡直是黑死病的代名詞。槍聲沉悶不說,要命的是一槍打出去,一團黑霧籠罩射手經久不散。
射手開槍后通常無暇顧及空氣質量,如果不想成為對方的活靶子,只能盡快離開那團陰影。打一槍暴露一個地方換來的是一場輕武器軍備變革的序幕。隨后兩年,歐洲各國軍隊致力于槍彈無煙化。
為適應這一新要求,1890年,沙皇俄國面向社會招標。比利時武器設計師艾米爾·納甘、李昂·納甘兩兄弟和本國陸軍上尉謝爾蓋·伊凡諾維奇·莫辛的樣槍入選。軍方和政府在決選時掐起來。
軍方出于實用考慮,偏愛納甘。政府慮及國家尊嚴,力主莫辛。雙方僵持不下,關鍵時刻競標委員會發揮作用,出來和稀泥,納甘的供彈系統加莫辛的步槍外形,等于比利時的發動機加上俄羅斯的車身。由此,這款聲音清脆、傳入我國后有“水連珠”美譽的莫辛·納甘步槍就此誕生。
新問題來了,沙皇俄國發現國內的輕武器企業尚沒做好生產準備,只好外包給無煙槍創始國法國,在國際經濟史上,這應該是最早的外包案例。1891年,一家叫夏特羅的輕武器廠生產出第一批M1891莫辛·納甘步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