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科學界一直沒有停止過對“超級粒子”的研究。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和玻色曾于1920年提出著名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粒子學說——將銣原子放置到一個相對緊湊的空間里,在溫度足夠低的情況下,它們會迅速發生變化并凝聚成一個粒子。但在這種情況下所合成的粒子并沒有發光的跡象,所以并不能充當光源。
而據美國《大眾科學》雜志11月24日報道,德國波恩大學的物理學家日前已成功合成出“超級光子”,它可以作為一種全新光源應用到各個領域。
由于溫度和粒子發光現象有著密切的關系。光子對溫度的反應非常敏感,如果持續降低光子的溫度,它們就會消失不見。所以直到目前,科學界都認為光子是不可能被充當光源的。
德國波恩大學的研究小組另辟蹊徑,其通過把光子冷卻到臨界點,然后利用反光鏡等極其巧妙地凝聚出了“超級光子”。由于讓光子保持運動狀態是維持其數量的關鍵,所以研究小組利用兩面高度反光的鏡子來讓光子在它們中間來回跳躍,并在兩個反射鏡面之間放置冷卻的色素分子溶液。當光子與兩面鏡子間的色素分子相互撞擊時,色素分子會先吸收光子,然后再在撞擊中將其釋放出來。在每一次撞擊的時候,光子與色素分子的溫度會趨于一致,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光子的溫度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接著,研究人員通過激光激活色素溶液,增加了兩面鏡子之間光子的數量。這使科學家能夠將冷卻的光子緊密地聚集在一起,使它們形成一個“超級光子”。
“超級光子”的合成不僅僅是物理學方面的重大突破,它還將會影響到諸多產業的發展。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龐大的工業領域,尤其對于芯片制造領域來說,在硅片上設計電路板的時候,全新的光源可以進行更為精確的蝕刻,從而制造出性能更高的芯片。同時,醫療成像行業和進行光譜分析的實驗室也會因為“超級光子”的出現而大為改觀。
(來源:中國日報網 譯言 柳洪杰 編輯: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