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一些市民在大連海邊撿拾被海浪卷上岸的海藻。當日,大連刮起6級北風,海水潮流恰逢大潮和活汛。大浪在8級海風的推動下,將海里大量海藻卷到岸邊。新華社發(呂文正 攝)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在瑞典以及芬蘭海岸附近,一到夏天海藻就瘋狂繁殖,形成了蔓延數公里的巨大“綠色地毯”,導致海中生物的大量死亡。海邊居民不得不忍受來自波羅的海的異味。
瑞典最有影響力的報紙《瑞典日報》最近為此發表了標題為“波羅的海,聞起來像臭水溝”的深度報道文章。文章指出,1974年簽訂的旨在保護波羅的海環境的《赫爾辛基公約》近乎名存實亡。
消失的鰻魚
德國東北部以及瑞典東南部的沿海地區,歷史上曾是波羅的海捕魚業的樂土,但是隨著近年來波羅的海航運日益繁忙,以及水體質量不斷下滑,職業漁民正瀕臨絕境。
上了年紀的人還記得,小時候波羅的海里的鰻魚是如此肥碩,每到捕撈季節的時候,漁船都能帶回滿船閃著銀色光澤的肥魚。然而現在鰻魚是越來越少見了。
1995年以來,漁民出海的收獲量一年比一年少,現代捕撈技術并沒有幫上多少忙。很多漁民放棄了祖祖輩輩經營多年的行當。波蘭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捕魚量下降了五成,如今只剩不到4000人還堅守在漁船上。根據歐盟的統計,2004年波羅的海的職業漁民總數已經降到18000人,漁業加工類就業人數只有35000人。
海中出現"死亡地帶"
由于水體質量不斷惡化,波羅的海一些海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死亡地帶”——除了腐敗菌之外,其他一切生物均無法存活。根據專家的解釋,造成“死亡地帶”擴大的原因在于過多的化肥殘留物排放到水體中,造成腐敗菌超常生長。腐敗菌本來可以將植物和動物尸體逐步分解,但是過量的腐敗菌生長在其中,難聞的氣味就散發出來。
周邊國家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現階段以德國、芬蘭和瑞典為首的波羅的海國家正在緊急商討拯救波羅的海計劃,如果一切進展順利的話,到今年11月,各國將達成一致,簽署新的《赫爾辛基公約》。
世界自然基金會駐瑞典工作組秘書長古斯塔夫森對記者說,在冷戰時期,波羅的海各國還能簽署公約,把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置于經濟發展之上。波羅的海水體更新速度很慢,各國應抓緊時間形成書面協議,否則情況將繼續惡化下去。
周邊國家各打小算盤
《赫爾辛基公約》簽署已經33年了,各國在保護波羅的海環境方面雖然取得一些進展,但是真正意義上的改變卻沒有發生,各國圍繞本國利益所展開的博弈使得所有預定的目標打了折扣。
波蘭正在對農業展開現代化改造,大量化肥殘留物排入波羅的海。德國急于發展北部地區的海洋運輸業和加工業,不愿受到更多環保條款的限制。此外,各國對于劃歸其整治的波羅的海海域存在爭議。繼承蘇聯席位的俄羅斯則不想完全按照歐盟標準確定自己的波羅的海環保政策。
不過古斯塔夫森還是對前景表示樂觀。他說,“這里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地區之一,所有必須采取的措施都符合歐盟框架下的環保規定,沒有任何理由不能改善波羅的海的環境。”(來源:人民網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