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試點心臟死亡器官捐獻 告別“欲捐無門”
近日,家住昆明幸福家園小區的66歲大爺黃開金等4位老人找到記者,表示他們想捐獻器官,“我們的日子已經不多了,希望將遺體捐獻給社會,讓我們的器官延續別人的生命……人死后還能做善事,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然而,他們找了幾家醫院卻始終“欲捐無門”,這讓4位老人有些惱火。現在事情有了轉機,據晚報記者了解,云南省已成為我國人體器官捐獻試點的省份之一,省紅十字會是人體器官捐獻試點的主要組織領導機構。昨日,云南省還在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昆醫附一院)啟動了“心臟死亡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今后,想捐獻器官的市民將不再“欲捐無門”。
為什么要捐?
捐獻目的
捐獻器官能挽救他人
作為20世紀醫學領域取得的重大進展之一,人體器官移植技術給許多器官衰竭患者帶來治愈的希望,挽救了成千上萬患者的生命。而這些用以移植的人體器官,有不少是來源于愛心人士的捐獻。
近日,記者就在昆明某醫院看到了感人的一幕,躺在病床上,腦瘤晚期的9歲小女孩鄭依娜拉著媽媽的手,動情地說道:“媽媽,我真想治好病,好好地活下去,可要是我不在了,你別難過,我愿意把角膜捐獻給別人,我還可以看到你們。”作為監護人,她的媽媽吳會含著眼淚,按照小娜的意愿,在“自愿捐贈角膜同意書”上簽了字,用女兒的角膜幫助了兩名眼盲患者重見光明。吳會說,小娜是想捐獻自己的角膜去幫助別人。想到今后看到接受小娜角膜的人,就像看到女兒的生命在延續……
這樣的感人故事時常發生在我們身邊,這些愛心人士的愛心義舉,演繹一個個令人動容的故事:使有限的生命擁有無限的意義。
尷尬現狀
來源不足 卻常常“欲捐無門”
然而即使時常有愛心人士捐贈器官,同需要器官移植治療的患者數相比,依然遠遠不能滿足臨床治療需要。昆醫附一院院長陳明清表示,人體器官來源不足是長期以來嚴重影響人體器官移植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
據介紹, 我國每年約有150萬人因器官功能衰竭需要器官移植,但每年僅1萬人左右能夠得到移植治療。器官需求數量與供給數量的比例是150:1。
對于人體器官來源如此缺乏的原因,陳明清認為,這一方面是我國沒有形成良好的器官捐獻社會氛圍,另一方面則是我國尚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明確規定公民捐獻器官的方式和途徑,致使一些有捐獻意愿的公民不了解應該如何實現這一愿望。在網絡上的一個非官方調查顯示,超過70%的有捐獻器官意圖的人,就是因為沒有合適的捐獻途徑而最終放棄捐獻器官。
怎么才能捐?
找誰辦理
省紅十字會全程負責
那么想捐贈器官,到底該去找哪個部門辦手續呢?
記者了解到,第一步是向省紅十字會提交自愿捐獻的申請。作為云南省人體器官捐獻試點的主要組織領導機構,省紅十字會將設立省級人體器官捐獻辦公室,負責全省的器官捐獻宣傳、動員;負責招募并管理轄區內人體器官捐獻志愿者隊伍和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隊伍;負責對轄區內從事人體器官移植的相關人員開展紅十字運動基本知識、人文關懷、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培訓;負責登記捐獻者信息,對器官捐獻進行見證;負責接收政府撥款與社會捐贈,建立并管理省級人體器官捐獻基金等。
最新動態
昆醫附一院啟動試點工作
作為云南省唯一有資質可以同時開展肝、腎移植的醫院,昨日,昆醫附一院正式啟動“心臟死亡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
據陳明清介紹,“心臟死亡人體器官捐獻”是指這兩種情況:一是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公民通過書面自愿申請器官捐獻登記,并且沒有撤銷該登記,待其身故后進行的器官捐獻;二是公民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獻其人體器官,待其身故后,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以書面形式共同表示同意的器官捐獻。
為此,昆醫附一院成立捐獻辦公室,由急救中心、ICU、神經內科、神經外科等主管醫師發現潛在捐獻者,報告捐獻辦公室,并組織專家進行評估判定,征求家屬意見,展開勸捐、供者管理、器官獲取和捐獻者遺體處理等一系列工作。(王勁松)
來源:春城晚報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