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下成了流浪漢的家
流浪漢的“家當”真不少
“我也想回家看看。”
橋下的生活環境很惡劣
昆明究竟有多少流浪乞討人員?據昆明市救助站(以下簡稱救助站)統計:昆明的流浪乞討人員在200余人左右。其中,除部分為乞討人員外,多為靠拾荒為生的流浪人員。面對這群流浪乞討人員,昆明市民通常的愛心表達方式就是捐現金,但救助站倡導學習上海等地的新方式——捐衣捐食但不要捐錢,最終促使他們返回家鄉,減少城市流浪人群。
現場
橋洞常見流浪者身影
記者了解到,這些流浪拾荒人員以橋洞、涵洞為家,多數人賣廢品賺的錢只夠生活費,有的略有節余。
鏡頭一:記者昨天在位于官南大道福海立交橋下看到,6名流浪拾荒男子長期居住在橋下。他們四肢健全,年齡都是四五十歲,不僅備有生活用品,還有被子、衣服及簡單家具,完全把這當成了家。
鏡頭二:朱聞森、楊亮兩人除了偶爾在別處“安家”外,時常裹著鋪蓋睡在春城路轉向國貿路的下春橋橋下。他倆都是雙腳殘疾,行動不便,靠撿垃圾為生。
鏡頭三:貴昆路3公里處高架橋下的行人斑馬線交通安全島上,住著5名流浪人員,4男1女。本來安全島是供行人在此等候信號燈的,結果成了他們堆放廢品和鋪蓋的地方。
鏡頭四:昆明實施拆臨拆圍后,圓通山一窩羊風景秀麗的山林,卻成了四五名撿垃圾的流浪男子的家(見本報上周相關報道)。
鏡頭五:去年,還有一名撿垃圾的流浪人員居然睡進盤龍江下水道,最后在許多熱心市民幫助之下,被送回了重慶老家。
流浪漢一來衛生難搞了
在福海立交橋下,環衛工楊大媽說:“這些人一天就會制造出很多垃圾,自己撿些垃圾回來不說,還得讓我們打掃。” 記者前去一看真是臟亂不堪,垃圾東一堆西一堆,橋柱下更是被垃圾圍了幾層,原本茂密的草地已經被踐踏得寸草不生,只剩一片光禿禿的黃土。
采訪時,記者發現凡是流浪人員睡的橋洞或其他地方環境衛生無一不是很差。
問題
騙助讓救助人員很棘手
流浪人員不愿意受助,究竟想要干啥?救助站副站長李剛說:“雖然他們各有各的需求,可索要現金是他們的共同之處。”
李剛說,從2003年至今8年里,他們接觸到大量的重復求助、賴助(賴在救助站生活而不想離開),以及騙取回家路費的人員。這些現象在全國其他救助站也一樣碰到過,并且仍然在增加,而甄別難、核實難、管理難和處理難,令救助人員感到非常棘手。
救助站站長李金留說:“目前,到各地救助站輪番騙取救助的人員激增,職業跑站(在多個城市救助站之間來回流動)隊伍正在形成,這些騙助的職業受助人,使有限的救助資源受到了極大浪費。”
危重病人無法及時救治
據李剛介紹,群眾舉報或警方執行公務中,發現流浪乞討人員中的危重病人和精神病患者都轉送救助站,結果一是延誤治療時機;二是救助站一時無法查清乞討人員身份,等查清身份,既增加了工作難度,又延誤了治療時機;三是長期以往不僅大家都不愿主動救助這些人員,也造成了這些人員對救助站有抵觸情緒,不愿走進救助站受助。
李金留介紹,按照規定,求助人員應當如實提供本人姓名、年齡、性別、居民身份證或能夠證明身份的其他證件,本人戶口所在地、住所地。而在實際情況中,他們每年救助萬余人次中,能提供有效證件的才200余人。
創新
推行親朋式救助
針對拒絕救助流浪人員,救助站推出“親朋式救助”新型救助模式,就是要求救助人員把救助對象當做自己的親戚、朋友來對待。具體步驟為親朋式勸導、親朋式救助、親朋式管理、親朋式庇護、親朋式護送,突出救助的人性化。
李剛解釋說,就是要把流浪人員真正當親戚、當朋友來對待,耐心地勸說,解除流浪人員的心理負擔,縮短與他們的心理距離,讓他們有回家的感覺,安心在救助站接受救助;疏導他們的心理,撫慰他們的心靈;在護送流浪人員回家途中,救助人員既要有愛心,又要有耐心,要像護送親戚、朋友一樣,將他們安全護送到家,真正減少昆明的流浪人員數量。
建議捐衣捐食不捐錢
李剛坦言:“相對全國其他城市,昆明的流浪人員最多。”他分析有兩個原因,一是昆明四季如春,氣候宜人;二是昆明的市民很善良,在大街上見著流浪人員乞討求助,就慷慨解囊。“其實流浪也是需要具備一定經濟條件的,比如需要購買鍋碗瓢盆、爐子等,市民如果踴躍現金資助,就會助長流浪人員‘定居’昆明,令昆明的流浪人員越來越多。”
據李剛介紹,他曾考察過上海,那里的市民已經養成習慣,對確實生活無著落的流浪人員,市民只會捐贈衣服和食物,很少有人直接捐錢。
根據長年對流浪人員的了解,李剛建議廣大市民改變傳統關愛方式,借鑒上海市民的做法,針對無著落的流浪人員多捐衣物和食品,不要捐贈現金。
聲音
救助站
流浪者9成不愿接受救助
近年來,每逢雨季、寒潮來臨,救助站會同公安等相關部門到現場救助。救助站李剛副站長說:“我們每次出動救助,發現他們都抱著‘回到老家小縣城干什么,在大城市骨頭都可以多啃幾根’的想法,以至真正愿意接受救助的僅僅只占1成,9成都不愿意接受救助。”據李剛介紹,工作人員提出要救助,很多人不僅不聽勸阻,還辱罵工作人員。2010年,共救助各類求助人員達12000余人次。
市民
多數人覺得捐錢更直接
曾被昆明評為“十大好人”的張女士,每每看到媒體報道哪里有流浪人員需要幫助,不僅捐贈衣服、食品、營養品,還捐錢。接觸的流浪人員多了,她感到這些人也越來越難“伺候”:“他們要求衣服是新的,給錢少了還看不上。”
記者了解到,愿意捐錢的市民,都覺得這種方式更方便。去年冬天,一位女士聽說南二環下面住著幾名流浪人員,就開著車去送衣服,她告訴記者:“兜了幾大圈,好容易找到他們的住處,這些衣服、食品等又多又重,不如直接捐點錢好。”
不過,也有持反對意見的市民。市民毛先生認為:“其實給點吃的用的就可以了,給錢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關鍵是他們自己要努力,不能好吃懶做,給錢弄不好還會被他們鉆著空子。”
流浪人員
不愿意受助是嫌沒錢拿
在福海立交下,一名流浪男子看見記者就說:“你們來采訪我們干什么?”
記者問他們為何不去救助站,來自陜西的李鴻力不屑地說:“去救助站干什么?又沒有錢拿。”記者忙問:“難道你們在這里就有錢拿?”他興奮地說:“是呢嘛,我在這邊燒點銅線賣5塊錢一兩呢。”
原來,他把撿來的舊電線在火上燒去外面的塑料皮,一小卷一小卷地捆在一旁,已經收集起三四公斤了,可以賣一百多兩百塊。李鴻力還告訴記者,自己多次拒絕救助站幫他出回家的路費,原因很簡單:“我回家么,在家里要有錢呢噻。”
來自嵩明的吳元懷和來自東川的楊文財也都說,與其回家賺不到錢,不如在昆明撿垃圾,住在橋下面,旁邊加油站、商店的人還經常送飯、送菜甚至送錢給他們,雖然不多,但吃飽還是沒有問題的,而救助站也多次來幫他們,都被他們拒絕了。
來源:春城晚報 (記者 周平洋 實習生 唐靜 張磊) 編輯:楊鑫 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