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一個圍繞著“夢想”的話題在全國兩會上成為視角焦點。而在二師焉耆墾區中心的22團,也正抒寫著“一個確保、兩個率先、三個力爭”奮斗目標的小康夢,打造美麗幸福灘,完成“生態美團、工業活團、農業穩團、科教興團、人才樹團、富民強團”的時代畫卷已成為2.2萬干部職工的共同“美麗夢想”。
昨天——留給今天的風景
歷史的腳步總是在不停地超越昨天、走過今天、邁向明天。幸福灘三代軍墾人昨天的夢想與行動,已經并正在累積為今天可感可觸的幸福紋理。
“70年代的夢想是夠吃夠穿,80年代的夢想是看上電視,柏油路面,90年代的夢想是電燈電話、樓上樓下,說到底,一句話,就是夢想團場有朝一日能富強啊……”當記者采訪22團亞北居委會85歲的李洪福老人過去的夢想是什么時,老人感概地說。
過去這30年,是22團人努力探索的30年,是在改革春風催生下奠定基礎的30年,更是22團人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的時代之年。
以農業為主的22團先后經歷了大鍋飯、家庭聯產承包、兩費自理、土地長期固定承包等方式,種植的作物也根據市場的變化從小麥、甜菜、打瓜、啤酒花轉變成番茄、辣椒、甜菜、小麥四大“糧經”作物,科技種田意識的提高和干部職工的辛勤努力,澆灌著每年各作物“豐產攻關狀元”們胸前佩戴的大紅花,展示著團場大農業在墾區領先的輝煌路徑。
走工業興團之路是智慧的22團人一開始就有的思路。1994年,原23團先后建起了亞泰品牌命名的酒廠、食品廠、機械廠、面粉廠,舉辦了首屆亞泰系列企業產品農二師工業產品洽談會,消息在《軍墾日報》頭版頭條刊登,在全兵團掀起了學習原23團發展工業的熱潮。與此同時,當時的22團水泥廠、磚廠、造紙廠、筷子廠、建筑公司……如雨后春筍破土而出,而當時的通達汽水廠聲名鵲起,產品供不應求,遠銷到烏魯木齊等地。
夢想,是昨天留給今天的永恒風景。
1988年,22團建起了農二師第一個可容納300人的工人影劇院;
1989年,22團建起了焉耆墾區第一棟四層高的團場機關辦公樓;并率先在農二師團場連隊中建起了3個二層辦公樓;
1990年,團蓓蕾藝術團不僅到北京中南海演出,而且還走出國門到泰國演出,受到泰國總理接見;
1994年,亞泰綠寶酒被國家農業博覽會授予金獎;
1997年,原23團建起了兵團第一條連連通柏油馬路、兵團首家全自動保齡球文化館;
2000年,兩個團場國民生產總值分別比30年前增長了18倍、32倍,職均收入更是從1970年的 544元、450元增長到 6459元、5552元,經濟增長、社會穩定,人們在并不豐富的物質中感受著平實的幸福……
今天——讓夢想照進現實
夢想在前,路在腳下,時不我待,舍我其誰。
又是一個10年,當時鐘走到2011年的秋天,因第十六次黨代會盛會的召開,而使22團人夢想變得飛揚熱烈,變得無比厚重。承載2.2萬職工群眾夢想和重托,一個以“生態美團、工業活團、農業穩團、科技興團、人才樹團、富民強團”為思路,堅定不移地走“城鎮化、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道路,十二五末實現生產總值15億元,年均增長29.2%、人均純收入2.02萬元,年均增長15%的構想正在照進現實。
黨代會為22團人實現現實夢想搭建了平臺,而夢想實現卻在每一小步。2012年,一件件接地氣、原生態的“三化”建設規劃正在漸次推進。
4月16日, 22團2000套“幸福佳苑”小區奠基開工,成為第二師占地面積最大、洋房與高層交錯、歐式與江南特色兼宜的保障房小區,道路、供暖、供排水等基礎配套設施緊密跟進,教學樓、實驗樓、食堂、職工文化中心、文化廣場、少年宮、職工勞動大廈、墾區中心客運站、二師首家電子大屏、兵團一流醫院門診樓、風雨操場、天然氣站、農貿市場和98公里環城公路,展示著22團的城鎮新姿。
新型工業首次被作為發展重心。引進投資10億元120萬噸煤焦化項目落地投建,今年10月即可實現開工生產;引進投資1.75億元25萬噸活性石灰窯項目,已進入開工生產;西域酒鎮“千窖萬壇”項目正在強力推進;庫西綠原重工業園區、兵地工業園區相繼以22團招商引資落地3家企業入駐而被掛牌命名。2013年工業完成增加值5.21億元,增長35%,展示著工業經濟的巨大支撐作用。
農業穩團作用進一步鞏固。投資8000萬元啟動了10萬畝固定加壓滴灌項目;引資1億元新建5萬頭“幸福加美”現代化豬場項目;引資4000萬元建成3萬只“幸福肥美”育肥羊項目;實施了4000畝高標準葡萄園項目,投資百萬元建成500畝焉耆墾區苗木花卉基地,750畝設施大棚建設正如火如荼。大農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成為兵團“三大基地”建設示范團場。
與此同時,團場科、教、文、衛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齊頭并進,2012年僅民生十件實事投資就達3.4億元……
夢想的號角再次吹響,實干的共識再次凝聚。
相關文章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