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天氣日漸轉暖,活躍在福海縣鄉村的“鐘點工”,懷揣擁有的技能,依托地緣優勢,在“家門口”緊抓春耕生產用工需求忙著賺“外塊”。
每天與“上族族”一樣,按時按點上班的村民吉喜珍說:“自打在縣里找到工作后,每天除了八小時工作時間外,偶爾加個班,一點也不耽誤照顧到家里,每月掙個1500多元錢還能貼補家用呢。
同吉喜珍一樣,在縣上謀到工作的還有村民張小蘭。懷有一技之長的她,在縣里的百富漢堡找到符合自己的崗位,一個月的收入達到2000多元。
近日,在福海縣阿爾達鄉勞務中介所,與往日相比,前來報名尋工作的村民多了起來,負責人張春萍比往日也更加忙碌,一方面和用工老板做好用工情況的登記,一方面與求職的村民做好求職需求的登記。
“每到一開春,我家的座機、手機就閑不下來,天天都有電話進來,有咨詢目前哪里需要人的?也有老板讓幫忙找幾個人干活的,基本就是這些事兒多一些……”勞務中介所負責人張春萍說著。
這幾天,張春萍又把各用工單位、用工老板的用人情況重新的整理了下,根據每個留守村民技能特長、就業意愿、勞動報酬等幾項內容重新梳理歸類,方便在招人時,能一個不落地幫著村民們介紹到符合自己的崗位。
在采訪時遇到阿爾達鄉干河子二村村委員張宏,他告訴筆者:“村里的好些農機‘能手’這幾天都在家里對自己的機子進行維護和保養,到這個月的月底,他們就開始忙活了,大部分開大車、大型機械車的小伙都準備要大干一場呢。”
而更多的村民,也都鉚足了勁頭,準備借著春耕生產巧打“時間差”,在勞務中介所的介紹下,組團做好“鐘點工”每日賺取現錢,在家門口增收。
阿爾達鄉因地處城鄉結合部,人多地少,80%的村民以外出務工,發展二、三產業作為增收主渠道。
“這兩年來,隨著多孔磚廠、海瑞德管業等多家企業入駐,給我們鄉的村民們搭建了就業增收的平臺。今年,我鄉將緊抓住華能公司、路通集團、四川鴻展等企業陸續入駐工業園區的良好機遇,圍繞基礎設施建設,力爭實現轉移農村勞動力3000人次,人均勞務增收300元的目標。”該鄉黨委書記孫金超介紹到。
據了解,該鄉針對常年外出務工者勞務輸出組織化程度不高的實際問題,啟動“千名農牧民培訓創業就業計劃”,進一步提高農民從事二三產業的創業能力,同時將技能培訓與勞務輸出基地以及勞務市場有效對接,實行定向培訓、定向輸出,培育一批能適應要求的后備“產業工人”,打造勞務品牌,優化服務機制,形成從培訓、輸出到轉移的完整鏈條,真正實現從“家門口”走進企業變身為“藍領”實現增收致富。(記者毛衛華 通訊員胡玉萍)
實習編輯:于熙
相關文章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