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腳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翻開駐縣工作隊(組)成員的民情日記,筆者發現,在下基層活動過程中,他們用自己的真情踐行著人民公仆的諾言。
再偏遠的地方,也不會被忘記;最細小的瑣事,也不會被忽視。偏遠村落、困難群眾、田間地頭、企業廠房……訪民情、匯民智、釋民惑、解民憂、惠民生、傳信息,在福海縣各鄉(鎮)場活躍著黨員干部走訪的身影。
福海縣阿爾達鄉阿克哲拉村是一個最偏遠村,那里居住著去年通過富民安居工程新定居的26戶居民,但因缺少資金,通水通電問題一直成了村民們的“心頭病”。
地區駐該鄉工作組的下派干部在走訪過程中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為使村民們早日入住新居,有水喝、有電用,工作組多次到阿克哲拉新居民點實地調研,并積極與鄉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協調,落實了9.6萬元資金。
由此,線路長度為1公里的26戶居民告別了無水無電的日子,村黨支部書記王慶訓激動地說:“村民們都盼著這一天了,“三相電”線路架設完成后,各家各戶都可以裝修房子了,一入冬就能搬進去住了。”
在駐村蹲點中,工作隊(組)白天與當地群眾一起種樹、清渠,晚上一起拉家常、話致富,與當地群眾交朋友、“結窮親”,在駐村蹲點中,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群眾由最初的“被訪問者”到如今的“主動交流”,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群眾的事兒就是頭等大事,工作隊在了解掌握基礎上,第一時間給予協調解決。一次,工作隊接到了解特阿熱勒鄉闊聶科買村村民的“熱線電話”,反映有一段400余米長的農田水渠缺少勞動力,已種的田地需要澆灌,卻因渠道仍未清理讓他備感焦急。工作隊與駐鄉工作組、鄉黨委政府溝通協調聯系后,由鄉村黨員干部組成的15人“義務幫扶小分隊”雇了一輛鏟車,利用一天時間將農田灌溉水渠清理完畢,村民激動的說“感謝工作隊,真是給我幫了大忙了,家里30畝總算有救了。”
工作隊(組)在開展矛盾集中排查時得知,哈拉畢亞村村民哈斯木汗、阿任汗等4人因不滿意草場補助,多次越級上訪,經協調縣畜牧局、財政局、鄉黨委等單位,就補償款問題討論研究,補發的14.4萬元補償款,解決了他們長達兩年多的矛盾糾紛。
駐村蹲點中,工作隊(組)把大排查、大走訪作為轉變作風活動著力點,堅持抓早抓小抓苗頭,把矛盾問題化解在萌芽狀態、消除在最基層,對群眾反映的熱難點問題及時整理歸類后報縣鄉黨委、政府,將涉及群眾利益的問題有回應、有落實,并由專人定期對已化解的矛盾問題跟蹤回訪,對群眾不滿意的問題進行再排查、再化解,確保群眾反映的矛盾問題化解一件,息訴罷訪一件。針對走訪實際,工作隊向縣委提出書面意見建議5條,得到縣委政府的高度重視。
活動開展以來,工作隊(組)始終以“民生優先、群眾第一、基層重要”為原則,建立“四個轉變”工作法,以引領群眾增收致富、提升群眾幸福指數、增進黨群干群關系、增強維穩綜合能力等方面著手,通過零距離約談、心貼心訪談等方式,聽民聲、察民情、辦民事、解民怨,為民服務意識在點點滴滴的小事之中得到升華,深得群眾的好評。
“在生產生活中如遇到什么困難,需要我們工作隊(組)協調解決的,可以直接找我們,或是打電話,我們一定會盡力給予幫助的……”筆者在隨行中,所到之處工作隊隊長程樹平這樣跟村兩委班子這樣說到。
泥濘的土路變成了柏油路,為貧困戶爭取到政策資金扶持住進了安居房,沒水沒電的日子在協調下已徹底告別,農作物因渠道的暢通有了好收成,就業無門者通過介紹進了企業,……一樁樁的實事好事的落實,不管提到哪一件都暖在當地群眾的心窩里,群眾都親切的說,“有工作隊在身邊,真好!”(記者 毛衛華 通訊員 胡玉萍)
實習編輯:吳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