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祭祀:怎一個“亂”字了得?
據《鄭州日報》11月19日報道:“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籌委會面向全球華人公開征集癸巳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拜祖文。”
據悉,黃帝祭祀拜祖文征集活動從今年11月19日開始,到2013年1月18日截止。應征作品應圍繞拜祖大典的主題,弘揚中華精神,體現黃帝故里拜祖的文化特質、歷史底蘊,具有突出的文學特色和強大的感染力、號召力,作品語言為中文,字數不得少于200字,體裁不限。
對于征文的評選,該報道稱:“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籌委會將從應征作品中挑出200件入圍作品頒發證書和紀念獎;從200件入圍作品中挑選出10件優秀作品頒發證書并給予2萬元的獎勵;從10件優秀作品中確定一件中標作品,頒發證書并給予5萬元的獎勵。”
有關黃帝祭祀、黃帝文化的新聞,每每都會引起眾多國人的關注,因為被稱為“文明初祖”的黃帝,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象征之一。然而,最近以來各地紛起的各種黃帝祭祀活動、黃帝文化產業的打造,卻常常在社會上引發許多爭論與批評。對此,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河表示:“各地爭黃帝生日、爭出生地、爭陵地……爭得一片亂象。”
黃帝祭祀的你爭我奪
北京晨報:最近針對各地爭辦黃帝祭祀活動,公眾紛爭不斷,爭議也不少,對此您怎么看?
李河:黃帝祭祀的亂象表現在很多方面,很多地方都有祭祀黃帝的活動,爭的內容也各有不同,有爭黃帝出生地的,比如河南新鄭,甘肅天水,如果算上《史記·五帝本紀》的注疏中關于“(黃帝)生于壽丘”的說法,還包括山東曲阜等。此外,有爭黃帝生日的,陜西黃帝陵網站依據“二月二,龍抬頭”的民謠,聲稱黃帝誕于農歷二月二,“黃帝是條龍”;而河南安徽一些地方則斷言黃帝的生日是農歷三月三,它的依據也與上述民謠有關,說是“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因為多出了一句,就把黃帝的生日推后了一個月。最后還有爭陵地的,《史記·五帝本紀》有云:“黃帝崩,葬橋山”。在這之后各地出了不少“橋山”,比較有名的是北京西去150公里的河北省涿鹿縣的橋山,還有甘肅一帶的橋山,自然也包括陜西黃陵縣(原名橋山縣)的橋山。此外,像北京平谷、河南等地也號稱有黃帝陵或冢。
北京晨報:那在這些爭議之中,您認為哪些觀點是比較真實的呢?
李河:上述說法,可以說九成都是言不足征,所有的根據其實都非信史。黃帝本來是個神話時代的形象。千百年來在各個地方口口相傳,因而屬于不同地域的民間創作和集體創作。但這些集體性創作如果要成為信史,必須經過嚴肅的歷史考古和研究。值得注意的是,今天雖然各地對黃帝屬地爭得熱火朝天,黃帝公祭也鬧得沸反盈天,但關于黃帝的嚴肅考據研究卻十分冷。這是很說明問題的。無論黃帝是否存在,關于黃帝存在的嚴肅證明首先是不存在的。
李河:黃帝文化莫成村辦旅游
作為歷史人物,黃帝或許并不可信,但“黃帝文化”確實是在火熱流傳。因為,這是一個能夠吸引民族目光的大題材。大題材本應大制作,上面提到的嚴肅研究和考證就是大制作的一部分。然而,現在的許多黃帝祭祀活動,從其文字宣傳來看,實在透出一個“小”來。
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河認為:“許多黃帝祭祀活動,從儀式設計到網絡宣傳,都搞得跟‘村辦旅游’似的。那些黃帝文化的宣傳內容,也都跟村辦旅游的宣傳冊似的,充滿了齊東野語,堆砌著大量低俗的附會、傳說和當代編造。在無數的攀比、爭搶之中,黃帝變成了一個笑柄。”
更重要的是,作為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崇拜在現代社會是否還合宜?對此,李河說:“黃帝崇拜和祖先崇拜一樣,和宗法、血緣直接相關,是傳統時代談論民族時最重要的標準。但是,這些帶有明顯前現代特征的符號和標準,在現代社會是否還要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