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人和生活中吸收靈感
中國文化網:成為書法大師需要形成自己的風格,您是怎樣形成自己的風格的?
李洪海:風格的形成是社會影響與個人特點的結合。東晉的書法靈活,唐朝的書法端莊。啟先生說,一個人風格的形成,百分之七十靠古人,百分之三十靠自己。不創新沒有出路,但沒有繼承的創新是瞎創。就像京劇,可以有新詞、新的樂器,但打的必須是京劇的曲牌。
中國文化網:書法好壞有沒有一個相對統一的標準?
李洪海:首先是文,書文并茂,書的文要好,一定要積極向上。第二是形式上可識,要符合書法的規律和要求。第三個是章法,謀篇布局要美。一副好的作品一定會給人一種美感。
中國文化網:在您的創作過程中,有沒有遇到過到達某一個境界后再難超越的困境?
李洪海:有過這個問題。
中國文化網:那您是如何克服這一困境的?
李洪海:啟先生說,遇到這種找不到北的時候,就不要再寫了,去臨帖去,去觀察大自然,到古人那里、現實生活中吸收靈感。
中國文化網:練習書法最重要的是什么?天分還是勤奮?
李洪海:第一是興趣;第二是選貼,選擇適合自己的字體來練習;第三是拜師;第四是勤奮。當然天分也很重要,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書法家。
李洪海先生書寫的《蘭亭序》。
既是大眾的,又是國際的
中國文化網:聽說您今年春節曾到通州農村給農民寫春聯?
李洪海: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書法家只有書才能稱之為家,只有為大眾書才能稱之為大家。
中國文化網:書法大師大都愿意自己作品為社會名流收藏,很少有人愿意為農民書寫書法吧?
李洪海:不要以為農民不懂書法。把十幅作品放在農民面前,就算他沒有文化,也能挑出最好的一副來。
中國文化網:您還是中國國際友好聯絡會理事、中國國際交流協會理事,書法國際交流活動有什么作用?
李洪海:很多老外對書法很感興趣,東南亞有些國家的人寫的比我們還好,對漢字很通。胡錦濤訪問日本的時候將我書寫的柳宗元的名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送給了日本政要小澤一郎。小澤一郎打開就問“這是啟功的作品吧?”, 胡主席說“這是啟功弟子李洪海的作品”。小澤一郎當時還用漢語將這兩句詩讀了下來。訪問俄羅斯的時候,我還將一幅畫轉贈給了俄羅斯時任總統普京。
來源:中國文化網(記者 郭長冬)編輯:馬原 吳鳳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