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是我國的“文化遺產日”,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了解到,本市現有多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卻處于普及率低的尷尬處境。在一項針對中小學生進行的調查中顯示,只有5%的同學大概知道什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天津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北方曲藝之鄉,可以說是一座巨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寶庫。目前,本市有京劇、寶坻評劇、天津時調、京東大鼓、楊柳青木版年畫、泥人張彩塑、回族重刀武術、漢沽飛镲、相聲、京韻大鼓、河北梆子、評劇、風箏魏制作技藝、天津皇會等多個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負責人介紹,盡管政府不斷發力,媒體不斷聚焦,但在全國范圍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仍處于提及率高普及率低的尷尬處境。在一項針對中小學生進行的調查中顯示,對于“究竟什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有5%的同學知道大概含義。
如何解決“非遺”的傳承問題?幾乎所有民間藝人都表示,需要國家和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令許多民間藝人欣喜的是,最近幾年國家對“非遺”越來越重視。在國家支持的同時,民間藝人們也在開拓不同的傳承道路。專家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寶貴財富,但不是商業招牌。不能將“非遺”品牌當成工程項目來做,要通過百姓實實在在的感受和參與,喚醒傳統文化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