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5年,山西傳統產業循環率將達90%。”在山西省政府日前公布的《山西省循環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中,循環經濟成為推動山西從高碳產業向低碳發展,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美麗山西”的基本路徑。
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地區,山西形成了單一化、重型化的產業結構,重工業產業占工業總產值的95%以上,煤炭、焦化、冶金、電力四大傳統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85%以上,煤炭又占到工業經濟的40%以上。
長期以來,能耗高、污染大的產業結構對山西生態環境、發展環境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如何將產業短板變成發展優勢,在“以煤為基”的基礎上實現資源型經濟轉型,成為建設“美麗山西”的關鍵所在。
“山西傳統產業副產品多、可利用價值高、產業關聯性高,生產型廢物絕大多數具有回收利用價值,傳統產業發展循環經濟大有可為。”山西省統計局統計專家武鵬程說,傳統產業循環化是改造、提升山西傳統產業,推動山西轉型發展的基本路徑。
數據顯示,山西每年采煤可排出5億多噸礦井水,是對全省水資源匱乏的極大補充;山西每年產生1億多噸煤矸石和3000多萬噸粉煤灰,不僅可支撐“十二五”末煤矸石發電裝機達到3000萬千瓦,還可以用來開發新型墻體材料、微晶玻璃等產品;隨著煤層氣抽采技術的提高,占全國總量1/3的10萬億立方米煤層氣也將成為清潔高效的新型能源。
“循環經濟成,則轉型發展成、生態建設成。”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近日表示,使過“重”的產業結構“輕”起來,讓偏“黑”的產業形態“綠”起來,就要建設具有山西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技術標準和政策體系。
2012年10月,《山西省循環經濟促進條例》已正式施行。武鵬程測算發現,目前山西傳統產業循環率在60%左右,與2015年的發展目標相差30%。從行業上看,焦化、電力等行業循環率均在80%以上,煤炭、化工等行業循環率較低,僅有50%左右。
“煤炭行業作為山西第一支柱產業,循環率僅有53%,發展潛力巨大。”武鵬程說,尤其是煤炭回采率、資源就地轉化率以及煤層氣、煤矸石的回收利用程度較低,直接拉低了煤炭產業的循環率。
為此,他建議針對排放量較大的煤矸石、粉煤灰等工業固體廢物,出臺分行業的廢棄物綜合利用規劃,理順煤炭和伴生資源礦權分置的管理體制,推進采煤采氣一體化步伐,并將循環經濟納入各級政府領導干部的政績考核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