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創新:
“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加速轉變
神舟飛天、“嫦娥”奔月、“蛟龍”探海、青藏鐵路開通、超級雜交水稻畝產破紀錄…… 10年來,我國在重要科學前沿和戰略必爭領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創新成果,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支撐作用進一步顯現。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有國際影響的科技大國和經濟大國。
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真正的核心技術市場換不來、花錢買不到。一個國家能否在國際競爭中長久地保持優勢,取決于其科技進步的速度與自主創新的能力。努力提高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貢獻,逐步擺脫經濟發展對資源消耗和環境投入的過度依賴,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涵。
2006年1月,黨中央、國務院召開了新世紀第一次全國科技大會,作出了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戰略決策——到2020年把我國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黨的十七大進一步強調,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
建設創新型國家,重點突出: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核心明確: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走出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推動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
10年來,我國研發經費投入、技術市場成交額、授權發明專利均不斷刷新紀錄,越來越多的企業成為技術研發、科技成果產業化的主體,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明顯提升。華為、中興、中芯國際等一批創新型企業脫穎而出,領跑“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加速轉變。
“金融危機中,西方國家開始反思,反思的結果就是轉型。各國都意識到,經濟轉型的供給來源于科學技術,來源于科技的突破。”陳峰說。
10年來,廣大科技人員奮勇攀登、潛心攻關,在農業生產、交通運輸、生命健康、公共安全、防災減災等民生領域大顯身手,自主創新成果越來越多,讓億萬中國人民切身感受到科技進步帶來的舒適與便捷。
十八大代表、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研究員王曉紅說,“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力強。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就一定能推動實現科技實力、經濟實力、綜合國力的新跨越。”
“回首過往,中國創新激發出的強大活力,使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面對未來,還需要狠抓企業創新主體,狠抓市場配置科技資源,狠抓新一輪的科技開發創新,拓寬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十八大代表、天津市委科技工委書記趙海山說。
自主創新,中國故事一定更精彩。
視覺統籌:宋 嵩 蔡華偉 張芳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