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選舉是民主政治的基石,是人民當家作主的起點。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兩次修改選舉法,進一步適應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進一步順應了人民群眾參與民主政治的新期待,在保障公民選舉權利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國家法室承擔了選舉法修改的調研、起草等有關工作。近日,就十年來我國民主選舉的制度發展和實踐成效,記者對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國家法室主任許安標進行了專訪。
記者:請您概括并評價一下十年來我國民主選舉從制度到實踐的發展,這其中最大的亮點是什么?
許安標:十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我國民主選舉從制度到實踐發展很快、進步很大。十年間,我國兩次修改選舉法,并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兩次縣鄉人大代表換屆選舉。
應該說,選舉法的修改、民主選舉制度的發展是在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不斷推進的,是與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這一點,從“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這個最大亮點可以看出。
1995年修改選舉法,將農村與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比例修改為4∶1。黨的十七大提出,逐步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近些年來,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城鄉人口結構發生重大變化,農村人口比重下降、城鎮人口比重上升,到2009年時,城鎮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達到46.6%,目前已超過一半。面對這一變化,2010年及時修改了選舉法,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進一步保障城鄉居民享有平等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記者:十年來,我國在依法保障公民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許安標: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就是要保障人民當家作主,依法保障公民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貫穿于完善選舉制度的各方面,這其中包括:
第一,完善了代表候選人提名制度。規定政黨、人民團體或者選民、代表聯名提名候選人,都不能超過應選代表名額。人大代表實行差額選舉,這意味著選民、代表聯名提出的候選人也能進入正式代表候選人名單,提名空間擴大。在實踐中,很多縣鄉人大代表候選人都是由選民聯名提出的。
第二,加強了對代表候選人的介紹。2004年修改選舉法時,總結實踐經驗,增加規定選舉委員會可以組織代表候選人與選民見面,介紹候選人情況,回答選民提出的問題;2010年修改選舉法時修改為,根據選民的要求,應當組織代表候選人與選民見面。從“可以”到“應當”,加大了代表候選人與選民見面的力度,讓選民對代表候選人有了更直觀、全面的判斷,便于選民投票選擇。
第三,加強了對流動人口選舉權利的保障。我國流動人口數量達到了2億多人,選舉法修改和選舉工作都十分關注保障他們的選舉權利,以戶籍地參加選舉為主,同時積極創造條件,方便他們在現居住地也能參加選舉,有的地方還加大力度,在流動人口集中的地方單獨劃出選區、分配代表名額,保障流動人口參選。
記者:正在進行的縣鄉人大換屆選舉是選舉法修改后的首次選舉。您如何評價此次選舉?
許安標:此次選舉工作依法、平穩、有序進行,取得重大成果。新一屆縣鄉人大代表順利產生,并產生新一屆地方國家機關領導人員,基層政權建設進一步得到加強。
在這次選舉中,選民參與選舉的積極性高漲,流動人口參選人數增加,以北京市為例,登記選民937萬余人,參加投票選民910萬人,參選率97%,共有54名非北京市戶籍選民當選區縣人大代表;同時,代表結構進一步優化,婦女和一線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比例上升,黨政干部比例下降。總之,憲法、選舉法的原則和規定在這次選舉中得到了貫徹落實。
記者:您參加了現行憲法修改和選舉法等許多憲法相關法修改的調研、起草、審議等立法工作,其中給您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許安標:參與我國民主法治建設的重大事件,包括重要法律的修改工作,是我們的幸運,其中感受比較深的一點是,我國民主政治發展始終是積極穩妥、循序漸進。以選舉法制定修改為例,選舉法1979年制定,從1982年第一次修改至今正好30年。這30年間,我們一共5次修改選舉法,平均每6年修改一次。這個修改頻率比其他法律都要高一些,為什么?這就是要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要求,成熟一條修改一條、看準一條完善一條,小步快走、平穩有序。
我國的國土面積大、人口多,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推進民主法治建設,必須從中國國情和實際出發考慮問題,盲目照抄照搬別國的制度,就可能水土不服、效果不好,甚至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我國民主選舉制度十年來的發展進步,進一步昭示我們,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我國現在的民主選舉制度是適應我們發展民主政治的需要的,我們要貫徹落實好憲法、選舉法等法律的規定;同時,也要與時俱進,不斷豐富和完善我國民主選舉的具體制度,使其更加完備、更加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