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7日從中國國家稅務總局了解到,目前,中國已形成涵蓋轉讓定價、預約定價、資本弱化、受控外國企業等的反避稅防控體系,每年堵住上百億元的稅收流失。
中國反避稅立法起步較晚。2008年,中國開始實施新的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了“特別納稅調整”條款,這是中國第一次較全面的反避稅立法,其中不僅包括轉讓定價和預約定價,還借鑒國際經驗,首次引入了資本弱化、受控外國企業等規定。
近些年來,中國稅務部門改變了過去偏重反避稅事后調查的做法,堅持防范與調查并舉的手段,通過各種管理手段事先防范避稅行為,逐步建立起統一規范的反避稅防控體系。
根據英國《轉讓定價周刊》發布的世界前十名轉讓定價制度較嚴的國家,中國已從2007年的第八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三位,僅次于日本和印度。
稅務總局介紹,中國的反避稅主要從行業內具有影響力的大型跨國公司為突破口,加大查補力度,2011年反避稅對稅收增收貢獻239億元。
據統計,“十一五”期間,中國反避稅個案的平均補稅金額,已由2006年的383.62萬元增長到2010年1461.54萬元,年均增長39.71%;補稅超過千萬元的案件155個,超過億元的案件12個。
從國際來看,由于各國不斷加大反避稅調查力度,造成稅收爭端和重復征稅問題日益增多,運用包括雙邊預約定價安排在內的雙邊磋商作為解決國際稅收分歧的有效手段,越來越受到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稅務部門的重視。
目前,中國與日本、韓國、丹麥、美國、新加坡等國共簽署22個雙邊預約定價安排。據稅務總局介紹,向中國申請雙邊預約定價安排和轉讓定價相應調整雙邊磋商的企業已超過120家,其中,涉及15個發達國家。
據稅務總局介紹,2011年,稅務部門通過雙邊磋商為跨國公司消除國際雙重征稅負擔32億元。
稅務總局表示,今后,稅務部門將進一步拓展反避稅領域,將從外資企業向內資企業特別是“走出去”企業拓展;從加工制造業向金融、貿易等第三產業拓展;從東南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拓展等。
來源:新華網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