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的綠樹,河里的清水,田里的羅漢果,這些都是我們橫石屯農民的‘綠色銀行’!”廣西桂林市永福縣永福鎮橫石屯農民王義光站在自家的三層別墅小樓前,興奮地向記者介紹他的“致富經”。在他看來,保護好農村的生態環境,就守住了農民的財源。
初秋季節,生活在山區的王義光一家按常理都會在外打工掙錢。但記者到他家時,他和兒子都閑在家里,日子卻過得紅紅火火,家里建了小樓,用上了太陽能,還買了小汽車。“光田里種的羅漢果,一個就能賣8毛錢,我們哪里還用去外面打工!”王義光說。
王義光所在的橫石屯共有53戶人家,這里山清水秀環境優美,卻曾是永福縣有名的貧困村。5年前,這里年人均純收入不到1000元,村里多是低矮破舊的泥土房和破瓦房。
近年來,有著“中國羅漢果之鄉”美譽的永福縣依靠良好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羅漢果產業,橫石屯村民家家戶戶的田地里都搭起了架子,種起了羅漢果。王義光介紹,按照目前的技術,一畝田能夠產出羅漢果15000多個,扣除種苗、架子等投入,純收入超過1萬元,是名副其實的“萬元田”。
2010年,橫石屯村民人均純收入6500元,三分之二的村民都建起了小樓,村里修好水泥路,還裝上了太陽能路燈。曾經的貧困村也搖身成為桂林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和廣西節能減排示范村。
在王義光心中,家門口的綠水青山就是農民發家致富的保障。“橫石屯種樹護林相當于把錢存進銀行。只有生態環境好,我們的羅漢果才能賣大價錢,所以要保護好這里的山山水水。”他說。
在記者與王義光閑聊時,不時有村民走過來插話。說起村里的脫貧致富心得,村民老黎的觀點很具有代表性:“要是樹被砍光了,水也污染了,我們的羅漢果肯定賣不出去。守住綠水青山,就留住了金山銀山。”
橫石屯村民保護好綠水青山的愿望,與永福縣縣長蔣文明的想法不謀而合。“生態就是農村發展最大的資源,環境就是農業發展最大的潛力。”蔣文明介紹,作為“中國長壽之鄉”,永福縣為了能夠保護生態環境,全縣除了蘇橋開發區以外的8個鄉鎮一律不規劃工業項目,不規定工業、財稅和招商引資指標,黨政干部主要考核指標就是生態保護和民生建設。
去年,永福縣還出臺天然林保護辦法,規定山上的雜木一棵都不準砍。全縣數十家木材加工廠關停并轉后只留兩家,并且規定必須種植20萬畝以上的經濟林、商品林,才能申請開辦木材廠。
多年來,只要不出差,蔣文明每天早上6點半都會到縣城邊上的西江游泳,一是鍛煉身體,二是感受河流水質。他說,空氣不好、水質不好,永福縣“中國長壽之鄉”的美名保不住,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走不遠,農民致富的愿望也難實現。
來源:新華網(記者 王勉、熊紅明) 編輯:孫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