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發展 樞紐工程平穩運行30年
1981年,葛洲壩人迎來一連串喜事:1月4日,實現大江截流;5月23日,下閘蓄水;6月27日,2號船閘試航成功;7月30日,首臺機組發電。
當人們還沉浸在喜悅中時,陸續投產的發電機組,開始暴露出一連串嚴重問題:
機組部件推力軸瓦多次燒毀,須重新刮瓦處理,造成人、財、物大量損失;勵磁系統屢現故障,嚴重影響電站運行,僅從1981年到1983年就發生8次重大事故;水輪機屢次漏油,威脅安全運行,造成污染……
“葛洲壩機組需在低水頭下運行,制造起來有難度,在那個年代,單靠計算器和計算尺研制出這樣的機組非常了不起。但因無經驗可循,葛洲壩機組運行初期暴露出一些問題是可以理解的。在運行中不斷整改,應該說也是件好事,可為我國水電技術裝備制造業積累經驗。”長江電力總經理張誠說。
為克服難題,葛洲壩組織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進行了集中攻關。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第一套性能優良的彈性金屬塑料瓦問世,徹底解決了大型水電機組燒瓦的難題。隨后,又與科研院所聯合開發了大型機組勵磁系統滅磁新技術,此項技術榮獲國家發明專利。通過大量的實驗、論證工作,科研人員還改進了轉輪葉片密封裝置,一舉攻克了當時被列為水電十大科技之首的“轉槳式水輪機轉輪漏油問題”。
曾任葛洲壩電廠廠長、現任三峽電廠廠長的李平詩說,30年來,葛洲壩逐步煥發出青春,運行工況比原先的設計還要好。21臺機組原額定功率為271.5萬千瓦,目前可安全達到291萬千瓦的最大功率。
記者在葛洲壩電廠中控室的屏幕上看到,機組平穩運行。值班人員說,通過先進技術,電廠能夠實現自動化運行。目前,整個電站當值人員僅有10人,是1989年全部機組投產時的十分之一。
為讓“老船閘”永葆青春,葛洲壩的3座船閘即將換“腦”連為一體,統一在現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平臺上監控運行,以提高船閘的運行效率和安全性,使其更好地適應三峽蓄水后與日俱增的航運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