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清晨上學和下午放學時間,在各個小學和幼兒園的門口,總會聚集著大量家長,將自家的孩子親手送進學校或是迎出校園,以實現家長和老師之間的“無縫對接”,這就是最新熱議的“中國式接送孩子”現象。
“中國式接送孩子”帶來了許多問題。對孩子而言,過分的呵護使孩子缺乏必要的鍛煉,不利于孩子獨立能力的培養;對家長而言,每天早晚的接送得花費不少時間和精力,甚至占據一部分上班時間;而對于社會而言,每天家長接送孩子的各式交通工具,又加劇了學校所在路段的交通擁堵。
實際這些問題幾乎每個家長都明白,但許多家長仍要“無奈”地將這種接送繼續下去,因為在“中國式接送孩子”背后,是切切實實的“不安全感”。那么,這種“不安全感”該如何消除呢?
我們可以進行一次反向思考:清早,孩子獨自出了自家小區,他是否可以就近走到學校?一路走來人行道上是否沒有胡亂停放和行駛的小汽車,斑馬線上機動車會主動避讓,能容許他安全到達?要是學校離家遠一些,他是否一出門就可以坐上安全的校車,或是乘坐公交車輛也會有大家的幫助?
實際情況并不如我們的想象,由于種種原因,我們并不能給孩子們創造一個能保障他們獨立出行的安全交通環境。所以,消除“中國式接送孩子”背后的不安全感,安全交通環境的創建方面需要政府采取更有力的措施。
其次,校園及周邊的環境安全也應得到更多關注。近年來,一些發生在校園周邊針對學生人身安全的暴力事件,使家長們心里感覺不踏實,而校園周邊大量小攤販出售的“垃圾”食品又使家長不得不擔心起孩子的衛生和健康。
當然,就家長而言,也應該學會“適當”放手,培育孩子主動的安全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讓孩子得到更多鍛煉和自我成長。
所以,消除“中國式接送孩子”背后的不安全感,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應該得到社會的更多關注和重視,特別是要彌補在交通、治安、衛生等多方面的社會公共政策缺失,才能為孩子的上下學之路筑起安全“防火墻”。